王德顺:“高龄青年”养成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德顺:“高龄青年”养成记.doc

王德顺:“高龄青年”养成记 一   1996年的新年伊始,王德顺换了一个新的日记本。这一年对他来说是个重要年头,因为他将要迎来60岁的生日,通常意义上的晚年的开始。在日记本的扉页,他写了一篇给“一九九六先生”的信:“我并不盼望你的到来……它象征着我的成熟,也预告了我的衰老。好在我并不服老。”在北京已经当了11年“北漂”的王德顺和妻子赵爱娟以及一双儿女那时候总算已经过上了基本安定并相对富足的生活:他们买了房子,女儿王遒找了工作;王德顺的生活开始变得闲适了一些,偶尔接一些影视剧作品。之前10年在他看来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干了两件事:演哑剧、演活雕塑,他健美的肌肉和形体就是为了做这两件事练出来的。去健身房的习惯从此保留了下来,到现在还每天不少于两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我妈总形容他就像皇宫里的妃子似的,虽然皇帝不来看,但还把自己打扮得很好。”王遒不无调侃地谈论她爸爸。   但没想到又过了20年,快80岁还不服老的王德顺一下子红透了网络,许多人到他的微博下面留言叫他“爷爷”,管他叫“高龄青年”,称他是自己的偶像。今年3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他客串了一场时装秀,他穿着东北大棉裤、裸着上身在T台上虎虎生威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开来,近80岁还能保持的好身材以及神情和气场令众多网友折服。   这完全是一次巧合。王遒给这台时装秀做音乐,设计师胡社光无意中看到了她手机里王德顺的照片,觉得这个老头儿“有点意思”,与胡社光合作负责这次服装的高婕看到之后惊讶不已:“这是我老师!”1987年,王德顺曾接受北京时装俱乐部的聘请,为中国服装博览会培训时装模特,高婕是学员之一。那时候正是王德顺表演哑剧最忙碌的时期,但为了生计他也总要想办法赚钱。培训了那么多学生,自己却没有走过秀,接到高婕的邀请电话时,他抱着玩的心态接受了。表演前两天高婕先和他碰了次面,王德顺还是高婕记忆中那么利落:“打电话跟他说开车来接,他说不用,我们在地铁站见就成。一见面,还跟二三十年前一样的精气神儿。”只不过王德顺的长发已经变成白色的了。走秀开场和结尾都交给了王德顺,让他即兴发挥。他看着东北大棉袄那熟悉的家乡元素,听着开场音乐里暴风雪的声音,熟练地演了一段多年不演的哑剧《暮年》,讲一个老人如何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光。“他光着膀子出来走秀其实就是最后结尾时的几秒钟,但这个一下子被放大了,吸引了人们。”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胡晓航是王德顺即将出版的《形体语言艺术》一书的责任编辑,她看了那场走秀后觉得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把握王德顺的表演。“他是把整个后面的时装表演做了一个叙事性的开头。熟悉他的人,看的时候立马就能想到那是他表演了多年的哑剧。”   时装秀之后,王德顺接到无数的采访要求和谈合作事宜的电话。老伴赵爱娟怕生活受打扰,给他下了命令:不许接受采访。于是他偷偷把采访约在平时常去的健身中心,穿着黑色背心和白短裤,从健身器械下来以后大汗淋漓,说起自己“违抗”老伴意志跑出来见我们,脸上带着一点儿狡黠顽皮的神情。虽然人们对他如今的生活现状无比好奇,但王德顺最愿意和人分享、聊起来最眉目生动的话题,不是现在如何,却是哑剧和活雕塑表演。这两个他最看重的艺术成就,带给他的名气都不如这一次意外走红来得大,王德顺也知道,这是时代变化了。作为一个一直“思想超前”的老头儿,他从来没有停止接触新鲜的事物,一点点触摸和适应这个改变了的时代:他学着用微信来进行日常的工作联系,尽管有时候他要很长时间去找到键盘上自己想要的符号;微博上给他的留言,他会认真地回复。他衣着时尚地去拍大片,为了电影角色的需要还学会骑年轻人的摩托车。“别看他在家逗孙女的时候就是个普通爷爷,一出门就可帅了。我的朋友们都羡慕我,你怎么有这么一个比年轻人还酷还年轻的爸爸呢?!”王遒说。不过在“高龄青年”的心里,还是藏了许多与当下有距离、最为他珍视的东西。 二   1970年从沈阳复员到长春时,王德顺满心里想的全是自己“一定要翻身”。从1960年起,他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演了10年话剧,那里“地位高,所有的一切都被安排得好好的”,然而这一切却因为“文革”中“站错队”一下子失去了。“当时站错队的一方全部复员到地方上,我爱人是在长春入伍的,我们就回了长春。本来应该分去长春话剧院,但是吉林省的省委领导说这俩人是被沈阳军区处理出来的,不许待在文艺单位。我就去了工厂,待到1974年才到长春话剧院。我爱人被关进学习班两年才出来,后来1980年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毕业后才进了剧院。”   入伍之前,王德顺先是在沈阳电车公司当售票员,后来又去沈阳军工厂当工人,但总是不安分,想着组织业余演出队。那时候沈阳工人文化宫上课不要钱,他把话剧班、舞蹈班、声乐班、朗诵班报了个遍,为自己“打基础”,1958年去考辽宁广播电台,业余演广播剧。再后来他就去沈阳军区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