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八章植物保护解决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植物保护 第一节 概述 各种病、虫、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常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植物保护就是研究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流行规律及其预防与防治措施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控制病、虫、草等的危害,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身体健康。 一、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有害生物指那些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以及一些鸟类和兽类等。以植物为寄主和食物的生物,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都是相当惊人的,他们都可能给植物体造成伤害,并在条件适宜时大量繁殖,使伤害蔓延加重,对人类目标植物的生产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这些生物都是潜在的有害生物。 农业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环境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潜在有害生物,但绝大部分对目标植物的伤害都达不到经济危害水平,只有其中极少部分可以较好地适应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植物生产上可见的经济损失,甚至爆发成生物灾害。 二、有害生物及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自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种植活动以来,就存在着病、虫、草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问题。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植物病虫害大发生危及人民生活的记载,例如,1845年北欧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导致的爱尔兰饥谨举世闻名;19世纪法国葡萄酒业因葡萄根瘤蚜的危害而几乎濒临倒闭;1988年以前美国加州柑桔园因吹绵蚧危害而减产;非洲历年遭受沙漠蝗灾而“赤壁千里,饥民载道”。我国早在三千年以前就有蝗虫为害的记载,自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共记载蝗灾796次,平均每三年成灾一次,人们将蝗灾与旱灾和黄河水患并列为制约中华民族发展三大自然灾害。 现代农业生产中不仅生物灾害爆发的机会和频率比以往都高,绝对经济损失也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各国农作物因病虫草危害所造成的损失高达700~900亿美元。在这些损失中,估计虫害占40%,病害占33%,杂草占27%。粮食作物损失量占总产量20%,损失棉花30%,果树损失40%。我国的农作物经过大力防治病虫和杂草,每年仍损失粮食1500~2000万t,棉花损失30~50万t,油料140多万t。从总体看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损失至今仍占总产量的25%左右。 除造成农作物产量的直接损失外,病害还降低农产品的品质,食用后还可引起人畜中毒。如甜菜受害,含糖量降低;棉花受害,纤维变劣,纺不出好纱;用感染小麦赤霉病的麦粒加工成面粉,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抽疯、甚至死亡;甘薯黑斑病病薯被牲畜食用后能诱发气喘病,严重时也会死亡;粮食和油料种子在贮藏期因感染黄曲霉有致癌作用;甘蔗在贮藏期或运输不当发生霉变,误食后会中毒。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病、虫、草种类繁多,危害极大。如我国已知的水稻病害有100多种,水稻害虫有346种;棉花病害有80多种,棉花害虫有380多种;贮粮害虫有100多种。每一种农作物从播种、出苗、开花、结果、直至收获、贮藏、运输,都有可能遭受病虫危害,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损失。 三、有害生物防治策略 有害生物防治实际上是防和治两者的结合,但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重点。如20世纪40年代出现有机合成农药后,人类过度依赖化学防治,一般很少考虑到早期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而大都是进行发生后的治。3R问题(即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和有害生物抗药性)出现后,人类认识到有害生物防治的艰巨性和单项技术的局限性。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专家讨论会上,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依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环境间的关系的一种管理系统,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现代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主要是综合治理(IPM),即综合考虑生产者、社会和环境利益,在投入/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及防治效果,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物理、机械防治等多种有效防治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它的主要特点是不要求彻底消灭有害生物;强调防治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强调多种防治方法的相互配合;以及高度重视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吸收国外先进植保学术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1975年春季在农林部召开的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1985年,在全国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讲座会上将综合防治重新规定为: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