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国有制与经济发展、社会平等和生态文明.docVIP

土地国有制与经济发展、社会平等和生态文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地国有制与经济发展、社会平等和生态文明.doc

土地国有制与经济发展、社会平等和生态文明   摘 要:土地国有是人类历史的不懈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论述了土地国有化的优越性。土地国有制不仅有利于均衡、顺利地发展生产力,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且最有利于生态平衡,最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所有制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为目的,必将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的根源,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公有制还必然消灭生态剥削和生态福利的严重分配不均。在现实的城市拆迁和农地征用中应维护国有土地权益,集体经济作为部分人共同所有的私有制难以实现社会范围的共同富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以土地国有化为大方向。土地国有化应构建好以国有为基础的多形式土地产权,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是管理好国有土地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土地;农业集体;国有制;生态;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0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1-0048-08   作者简介:李济广,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教授 (江苏 常州 213001)   共产主义及其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的典型形式是社会所有制,在存在国家的情况下,社会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国有制。国有制当然包括全部土地,但土地国有制受到广泛忽视。如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大多只是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只有少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制①。万利、梅雪芹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土地国有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循环经济是恢复新陈代谢的根本途径”②。我国农村土地和部分自然资源还属于非国有,而更多的主张是农村土地私有化,扩大农民产权的准私有化或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王慎刚提出,应积极研究城乡土地的统一国有化,其理由是,土地具有土地潜力的无限性、利用结果的“外部性”,土地资产天然形成的特点以及土地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和有序城市化③。本文拟全面论述土地国有制的依据及其产权构建。   一、土地国有的历史追求   由于土地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在人类历史上土地从未像其它物质资料那样被充分地私有化。国家总是不同程度地扩大土地的国有性,进步思想家也往往主张土地应当具有不同形式的公有性和国有性。   (一)中国历史上对土地私有性的限制和对土地共同占有与国家所有的追求   中国历朝历代几乎都有抑制土地兼并、乃至宣布土地国有、平分土地并禁止土地转让的制度,这使土地的私有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国家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及最终支配权。朱义明指出,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历史上历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皇帝是所有土地的最终所有者朱义明:《传统中国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 期。。夏商西周实行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井田制,土地限制转让,在一定范围内对农民定期平均分配(贵族占有的部分由别人代耕)。对井田制是否为当时的基本土地制度虽有争论,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制度则是无疑的。战国时代各国均按人授田,秦商鞅推行授田制,史学界一般认为就是土地国有制,而且史学界多认为,汉初继续实行国有形式的授田制,也有人认为汉初土地制度是私有基础上的限田制。至王莽时,明确宣布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按井田制重新分配,禁止买卖,规定一家占有限额,有余田者分与九族乡党,违反者处死刑。三国期间大量屯田的土地均属国家所有。晋代实行占地制度,根据人们的性别年龄,分给一定数额的土地,且限制王公官吏的占有额。魏孝文帝开始推行均田制,断续推行达三百年之久,明显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隋唐尤其是唐推行租庸调制,即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被认为有利于富国富民,但唐后期均田制逐渐瓦解。宋代仁宗颁布了限田政策,虽未完全奏效,但也不是全无作用。金朝女真族田地为国家所有,土地制度称为“牛具税地”,占地多少以耕牛、人口为依据,金熙宗时期开始实行“计口授田”,不过未能避免后来富有的贵族多占田地,贫困户将田地出卖而陷入贫困的问题。元、明都存在很多官田,直至明中叶后逐渐被私有化。明朝末年,政府也奉行抑制兼并政策,不过没有效果,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富者有良田千亩,贫者无立锥之地,经济崩溃,成为中国陷入了战乱的主要原因。清朝入关后,通过圈占方式拥有大量国有土地,分给旗人,雍正年间还实行了八旗井田制。清政府曾多次重申不许买卖旗田,多次严厉查处有关案件,但屡禁不止,直至1852年正式准许旗地可以买卖,即可以私有化。总体上,历代王朝对土地私有权的限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土地集中的状况,为秦、汉、唐、明、清等一个个的“盛世”奠定了经济体制基础。相反, 大凡在土地兼并严重时期, 农民不堪贫困, 甚至引发反抗和起义, 给社会大众和统治者带来灭顶之灾。中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