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doc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方法论基础,这就是科学创新的方法。科学创新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一个信仰,四个步骤”。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种方法都可以适用。教学改革应将科学哲学和音乐绘画鉴赏等艺术类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   [关键词]科学创新方法论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10-03一、从“钱学森之问”谈起   2009年10月31日,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举国哀痛。钱老留给中华民族的遗产,除了强大的国防利器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外,还有一个尚待后人破解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钱老对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提出的这个问题后来被总结为“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其实,钱老本人对此有着自己的答案:我们的学校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而这种模式就是钱老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根据钱老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可以总结为五个要点。一是学术开放;二是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三是鼓励独立思考;四是学术民主;五是重视艺术修养。   由此可见,加州理工学院办学模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是成为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当前大学生所缺的正是这种科学创新精神,又谈何培养出杰出人才?因此,抛开中国当前颇受诟病的教育体制不谈,可以说钱老是深谙教育规律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方法。笔者尝试从方法论的视角对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逻辑梳理,并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为目的,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笔者认为,科学创新需要科学创新方法的指导,而且这种方法与钱老的认识完全一致。   二、科学创新的方法   (一)爱因斯坦的两句话   爱因斯坦有两句话对笔者的科学哲学启迪影响颇深。哲学的希腊文原意是“智慧之爱”(love of wisdom),而科学哲学就是关于科学创新的方法论。笔者关于科学哲学的启蒙教育,源自2005年另一位“两弹一星”科学家彭桓武的南开报告。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也是纪念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彭老应邀到南开做报告,题目是“分子与原子”。彭老虽于2007年去世,但彭老的报告犹铭记在心,使笔者受益匪浅。彭老在报告中提到了爱因斯坦的两句话,据彭老讲,这两句话含义深刻,自己也害怕唐突翻译而曲解原意,只能以英文原文示之。其一:“Pure logical thinking cannot yield us any knowledge of the empirical world. All knowledge of reality starts from experience and ends in it.”其二:“We now realize, with special clarity, how much in error are those theorists who believe theory comes inductively from experience. Even the great Newton could not free himself from this error.”   爱因斯坦的这两句关于科学哲学的话当时给笔者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就好像漆黑的夜空中突然点起了一盏明亮的灯,似乎有顿悟之感觉。笔者献拙,尝试把这两句话翻译成中文。其一:“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带给我们关于经验世界的任何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其二:“我们现在特别清楚地意识到,那些相信理论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理论家是多么地错误呀,甚至伟大的牛顿也不能摆脱这种错误。”   彭老指出,爱因斯坦的这两段话是互补的,前段话强调理论对经验的依赖性,后面一段强调单纯从经验进行归纳是不够的,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很多都是从猜想和假说中建立起来的,‘不做假说’是不对的。而所谓的“假说”就是“猜想”或“猜测”,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懵的”。但是,这种猜想绝不是无根无据的凭空猜想或者胡猜乱想,而是建立在经验现实与现有理论相冲突的基础之上。如果经验现实与现有理论的预测结果不相符合,那就是进行理论创新的绝好时机。但是,如果仅从经验进行单纯的归纳而不大胆猜想或建立假说,那是很难获得理论突破的。   (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