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县级官员失职行为及其原因考察.docVIP

宋代县级官员失职行为及其原因考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县级官员失职行为及其原因考察.doc

宋代县级官员失职行为及其原因考察   摘 要:历朝历代官员的失职都被视为给国家、社会和行政相对人造成巨大损失的行为。统治者针对该行为都会给予行政处分、刑事处罚,进而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宋代县级官员的失职行为主要表现为荐举官员保举不当、追捕逃犯不力、长官事不躬亲、灾情隐匿不报等现象,产生原因有四:第一,考核制度不重实绩;第二,多层次的监督制度未能得以贯彻执行,第三,任期制度不太合理;第四,腐败的政风以及部分官员素质较差。   关键词:宋代;县级官员;失职行为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4—0130—05   宋代对官吏失职行为规定的十分广泛,它涉及政府行政、司法、军事等活动的各个方面。宋代官员的过失行为,不管是否造成实际损失和不利后果都被视为犯罪。但是,宋法还规定故意从重,“心不涉私”为过失。本文则将宋代规定的官员失职行为界定为:宋代官吏在职务行为中所表现的不履行职守、不正确履行职守、擅离职守等几种表现形式。   一、宋代县级官员的失职行为   宋代县级官员的失职行为主要表现如下:   1.税收中的违法行为   宋初对赋税的征收数量及方法等都有法律限制,如:诸差科赋役“若非法而擅赋敛,及以法赋敛而擅加益”,“入官者,计所擅坐赃论,入私者,以枉法论。”①“州县百姓输纳租税,监官勒索百姓多收者”,“仰监司严加检察,如尚或蹈袭违戾,并仰按劾奏闻”。②还要求地方政府征收的钱粮,应及时缴纳国库,“违期不充者,以十分论,一分笞四十,一分加一等”。且追究主要行政长官的责任,“州县皆以长官为首,佐职以下节级连坐”。③尽管统治者反复强调赋税征收不得有违法行为,制裁也比较严厉。但违法者仍众,“州县往往不遵条法,先期预借,重叠催纳。”有的甚至“倍加斗面,非理退换”。④如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丁巳,前开封县知县陆师渊,税入中限,未造薄,冲替。乾道五年(1169)九月十四日,知钱塘县孙听“特放罢”,“坐追扰人户,预借二税”。⑤淳熙十六年(1189),知成州天水县张孝友“非时催科追扰,不能抚存,致人户逃窜北界”,“特降两官放罢”。⑥甚至有的官员为自己升迁创造“政绩”,不顾百姓意愿,强迫征收,“赋税有定制,而掊克之吏专意聚敛,下车之初,未问民事,先请属邑知县均认财赋,且多为之数,督责峻急”⑦。   2.任人不善,保举不当   宋代举官情况有如欧阳修所言:“内外臣僚无大小,曾受人举者十八九。”“自两府大臣而下,至外处通判以上,人人各曾举官。”⑧如果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员犯罪,荐举者负有连带责任。《宋刑统·职制律》规定:“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若考校、课试而不以实及选官乖于举状,以故不称职者,减一等。失者,各减三等。”⑨此外还有举官连坐法,建隆三年(962)二月诏:“翰林学士、文班常参官,曾任幕职州县者,各举堪为幕职令录一人。如有近亲,亦听内举,即于举状内具言,除官之日,仍列举主姓名。或在官贪浊不公,畏懦不理、职务废阙、处断乖违,量轻重连坐。”⑩庆历四年(1044)七月诏:“诸路转运使副、提点刑狱察所部知州军、知县、县令有治状者以名闻,议旌擢之,或不如所举,令御史台劾奏,并坐上书不实之罪。”B11荐举连坐除少数停职不用外,一般只降官职。法律规定虽严密,但保举不当者仍大有其人,如淳熙六年,湖州长兴县知县茹骧,因为“侵盗官钱入己”被除名,保荐他的户部侍郎陈岘、参知政事钱良臣等五位官员即“各降三官”。B12   3.追捕盗贼不力   朝廷对县级官吏搜捕缉拿盗贼有严格规定,追捕盗贼超过时限者依情节轻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凡盗贼斗讼”,“给以三限,限二十日”,“过三限不获,尉罚一月俸,令半之”。B13绍兴二十六年(1146)正月十一日诏:“诸州、县有犯强窃盗,须管督责巡尉严限收捕。”B14由于立法峻严,很多州县官吏因害怕承担相应责任隐案不报。如庆历四年正月十一日“清流县尉符衡,全椒县尉吴元卿,来安县尉罗茅孙,因“军贼王伦入境,怯懦避贼”。结果三人均受到处罚。B15再如淳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惠州海丰县,因遭“凶贼行劫,巡检张亨祖、县尉洪铸,不发弓兵会合讨贼,妄称守护仓库,端坐廨舍”,二人因此受到“各降两官”的处罚。B16   4.长官不躬亲,怠慢职事   唐末五代地方司法审判权,大都由州县佐官甚或胥吏审理,造成不法吏人上下其手,弄权害民。宋代吸取此教训,规定县级长官既负责行政事务,又亲自审判刑、民案件,诸路州县长吏,“凡勘断公事,并须躬亲阅实”B17。宣和二年(1120)年进一步规定:“州县官不亲听囚而使吏鞫讯者,徒二年。”B18虽然规定长官躬亲,但不留意狱事,视中央政令为儿戏的官员也不乏其人,有些县官“日日宴饮,必至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