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汉语普通话动词名物化形态的韵律要求.doc
现代汉语普通话动词名物化形态的韵律要求
摘要:基于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已有成果以及前人对“双音节是动词移向名词的必要条件”的发现,通过讨论汉语普通话中“出书”、“出版书籍”、“书籍的出版”、“*书籍的出”的对立现象指出:导致单双音节动词性质差异甚至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韵律,双音节模块是动词发生性质转变的韵律环境,这种韵律手段决定动词双音形式发生了“固有式名物化”。这种手段与普通语言学所谓的“形态”本质相同,亦即韵律是汉语的一种形态手段。
关键词:汉语;动词;名物化;形态;韵律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
根据当代形式句法学理论,名物化(nominalization)指的是动词、形容词通过形态变化等手段用作名词,进而充当名词短语的中心语的现象。目前研究发现,人类语言普遍存在名物化现象,有些语言动词可以直接用作名词,有的语言要求借助于形态变化实现这一功能转变,还有些语言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情况,以英语为例:
(1a)Please don’t change your mind.
(1b)There was a sudden change in the weather.
(2) the failure of an experiment, language investigation, head movement,
(3)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combining the two chemicals.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the combining of the two chemicals.
其中,(1a)和(1b)表明change可以没有词形变化而同时充当动词和名词;(2)中的名词failure, examination和movement分别由动词fail, investigate和move添加词缀-ure, -ion以及-ment派生而成;而(3)中的动名词combining通过动词combine添加屈折词缀-ing而成。不难发现,没有形态变化或添加派生词缀的例(1)、例(2)属于词汇层面的名物化,而添加屈折词缀的例(3)属于句法层面的名物化。这与Chomsky所区分的动名词名物化(gerundive nominalization)和派生名物化(derived nominalization)是一致的。
就汉语而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乏上述类似现象。例如:
(4)圣贤之能多,农马之知专故也。(《韩非子?上于相公书》)
(5)窃自计较,受与报不宜在门下诸从事后。(《韩非子?上郑相公书》)
(6)冀足下知吾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韩非子?答侯继书》)
(7)这份资料的整理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文中部分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CCRL语料库。。
(8)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全厂职工的积极性。
(9)面对死亡,英雄的笑竟如此淡泊而从容。
然而,对于这些现象的认识,国内语法学界存在很大争议。讨论的焦点即汉语是否存在名物化,或者说(4)-(9)中的动词是否发生语法性质甚至词类的转变。简单说,有两种观点:
1.汉语中存在名物化。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五十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以下简称《暂拟系统》)以及史振晔[1]、施关淦[2-3]、胡裕树、范晓[4]。此外,马建忠[5]的词类假借,陈承泽[6]、王力[7]的词类活用以及吕叔湘[8]、陆丙甫[9]本质上都承认名物化的存在,只是各家对名物化范围的认识有所不同。
2.汉语中不存在名物化。朱德熙等[10]认为所谓的名物化现象都是动词自身的性质表现,因此不存在名物化。李宇明[11]支持这一观点并通过“语法位”对上述现象给予解释。
不难发现,与词类划分的讨论相似,对名物化现象的不同认识也是源于汉语中没有诸如英语-ing, -ion, -ness那样的派生/屈折形态标记(derivational / inflectional morphologic marker),以及处于主宾语位置上的成分没有显性的格位标记(case marker)。那么,汉语中动词的名物化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其“标记”何在?陈宁萍[12]讨论词类模式时指出双音节是动词移向名词的必要条件,冯胜利[13]从韵律控制句法的角度提出双音化是现代汉语动词变成名词或兼类词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标记,然而我们看到现代汉语中存在与(9)类似的很多现象:
(10)他的来和去显得有点儿太突然。
(11)去是对的。
(12)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组织知识清单.docx VIP
- DB44_T 2647-2025 危险化学品储存装置安全使用技术规范.docx VIP
- 24年注会《战略背诵口诀表》.pdf VIP
- 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详细讲解.docx
- 曲线积分与曲线积分.doc VIP
- 梅毒螺旋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参考】.doc VIP
- 2025年云南大理经济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第二批招聘31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招标代理机构设置运作机制和流程.doc VIP
- 中国红磷阻燃剂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 2025年云南大理经济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第二批招聘31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