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园中的元代皇帝亲耕田.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景山公园中的元代皇帝亲耕田.doc

景山公园中的元代皇帝亲耕田   说起景山公园大家都无比熟悉,但是要说景山还完整地保留着元朝皇帝留下的、具有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体系的全部实物,那就是鲜为人知的事情了。但事实确实如此。至今,景山仍然保留着元代皇帝的亲耕田、元代的灌溉水系、粮仓、官砝、水碾遗物以及水井等,正是由于这些元代的遗物存在,景山才成为中国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最为典型的象征,元代皇帝的亲耕田就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唯一标志。   在中国,自古就有男耕女织的传统,古代皇帝也不例外,同样要参与春种秋收的农业活动。《春秋谷梁传》中记载:“天子亲耕,以供粢盛,帝后亲蚕,以供祭服。”这种自三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礼仪,被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每到春季还要效仿去做农活。历史上景山是比先农坛更早的一处皇帝亲耕场所。《析津志》记载:“厚载门松林之东北,柳巷御道之南有熟地八顷,内有田,上自小殿三所,每岁,上亲率近侍躬耕半箭许,若籍田例。”其中提到的元代皇帝亲耕处,就是景山北侧的一大片空地,七百多年前,这里就是皇帝亲耕的场所。   《析津志》又记:“厚载门乃禁中之苑圃也。内有水碾,引水自玄武池灌溉花木,自有熟地八顷,内有小殿五所。上曾执耒耜以耕,拟于?田也。”文章中说的“玄武池”就是今天的北海,元代由北海引水到景山灌溉农田花木的水渠,现在依然完整、通畅。文章中说元代在景山用过的“水碾”,是元代特有的水动石碾,与北方农村常见的碾子不同,在南方,还有个别的地方使用这种元代的水碾。景山的水碾虽然早已被拆除,但是元代水碾上的碾轮,却依然完好地保存在景山库房中。至今,还散落着一些元代水渠上的“封盖石”,保留着一口元代的皇家古井。元代的古井,井口要比明清时期的井口大许多,景山元代井口直径达95公分。由于长期使用的结果,在青白石雕刻的井口上,被井绳磨出一道道足有一指深的沟痕,布满了井口的内壁,更显古朴沧桑。   2006年初,在景山公园修缮东花房的施工中,曾经挖掘两个元代官砝,一个官砝上刻有“三百斤”的字样、一个刻有“五十斤”的字样。这样的石制官砝十分罕见,根据调查,目前全国仅发现六个。在古代市场上,大宗的粮、盐、油、茶等货物,不可能用手提的小杆秤去一秤一秤称量,都要用一种类似于天平的衡器进行测重。这种衡器被支撑在一个坚固的支架上,上面架有衡木,衡木的两端系有绳索或挂架,一边为砝码,另一边放货物,以此测量货物的重量,几百斤的大砝码,就可以简单测量几百斤的重物。由于砝码都是官制的,私人不准随意制作或改动,所以称为官砝。在春秋战国以前,这种衡器已经普遍使用。景山古代遗留的衡器,保存在故宫。根据对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调查,元代1斤为今天的610克。景山挖掘的两个官砝雕刻着“三百斤”和“五十斤”,经过测重和换算,确定景山的两个官砝都符合元代的重量标准,可以认定这两个官砝都是元代景山亲耕田的遗物。   景山不但有元代皇帝的亲耕田,更为重要的是:景山还保留着两座元代的皇家粮仓。虽然人们从景山后街经过,抬头便可以看见这两组建筑,但是知道它是元代忽必烈粮仓的人却屈指可数。由于从外观上看,这两座建筑与一般的皇家楼阁没有太大区别,谁也不会将这两座建筑与元代皇帝的亲耕田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想到这是北京城中难以寻觅的稀罕物。   元代皇家的官仓称为“廒”,虽然都是装粮食用的,但是皇帝在宫殿后面的宫苑园林中设置谷仓,不可能建成过去农村粮食囤子的模样,关键是要与其他皇家建筑配套。建成既有皇家建筑气派,又不失粮仓功能的全新建筑。在靠近景山北墙的东西两个侧门的里面,西侧的粮仓称为“兴庆阁”,东侧称为“集祥阁”,这就是元代为皇帝在亲耕田边,专门设置的仓廒。   兴庆阁和集祥阁的样式、结构、色彩完全相同。阁楼的上顶为单檐四角攒尖顶,覆黄色琉璃瓦剪绿边琉璃宝顶,四角安置装饰跑兽。阁的南面有一个不大的券门,有木板门对开,由于墙壁太厚,阁内空间不大,四面光墙一通到顶。上架为全木结构的阁楼式建筑,四周骑墙头做围廊,廊内四面琐窗,窗脚嵌铜活加固。廊外四周设木围栏,围廊的入口设在阁楼的西北角西侧和东北角的东侧,只有在墙外架云梯才可以登上阁楼,如果推开窗向里面看,阁楼中间没有楼板,上下贯通,人们只可以沿着围廊环绕行走。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兴庆阁与集祥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墙厚达到3.3米,中间并没有夹壁墙,这要比金代在北京东城朝阳门内修建的太仓、元代修建的仓廒墙壁都厚许多,这在古代建筑中确实十分罕见。兴庆阁与集祥阁墙壁如此之厚,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储粮后向外产生的巨大张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恒温,更为重要的是:在兴庆阁与集祥阁上都建有方形的阁楼,四面开窗口,为了秋收时让皇帝可以看到人们扛着粮食,从仓廒上面的窗口往仓里面倾倒粮食的丰收场景。兴庆阁与集祥阁之所以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完全是皇家园林中把谷仓作艺术化升华的结果。   因为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