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之隐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之隐喻.doc

病之隐喻   摘 要:隐喻在修辞学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辞格之一,同时隐喻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疾病是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必须经历的事,它与健康不一样,它是个体的,附有价值判断的,不同文人笔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隐喻,而本文以孙维民的《病》为典型,解读诗中的隐喻。   关键词:修辞学 隐喻 疾病 婚姻 悖论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206-02   我们憎恨彼此,却又不能分离   如同多年多年的夫妻。   当初,一定也有爱的   我曾追求过它?   更有可能只是无知   因为年轻─   总之,这场婚礼持续至今   我们如此地熟悉对方,   它在我的里面   我在它的里面   如此亲密地了解   彼此的脾气:一个阴郁的眼神   一阵轻微的痉挛   即能泄露所有的心事   我们努力地小心地,维持着   一种平衡─   失去平衡的一方   将被杀死   或许,仍然是有爱的:   我若死了,它也无法存活。   关于隐喻,亚里士多德视为“名称的替换”,他在《诗学》中指出:“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而我更倾向于维姆萨特在《象征与隐喻》中的见解:“在理解想象的隐喻的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喻体)如何说明A(喻旨),而是两者被放在一起并互相对照、互相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 隐喻承载了文化中不可言喻的意义,它使相关的想象因此无限延伸,而这些相关的想象因其隐而不彰的特性,直指人心的纠葛。无法被理解的现象或不能在理性层面被解决的问题,经常诉诸隐喻来诠释,被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的身体为疾病所苦之际,心思也随之纠结。疾病是伴随在人与自然斗争中的基本生命经验之一,它是生命的暗面,一个较幽暗的身份,每个人既是健康王国的公民,又是疾病王国的公民。然而由于人类文化的缺陷,疾病从来都是负载着价值判断的,就文学而言,疾病强烈的隐喻性和个体区别性使它备受文人的“宠爱”,因为文学是传达这些隐喻意义的最好载体。诺瓦利斯曾说过“完全的健康只具有科学上的有趣性,真正有趣的是疾病,疾病属于个体化。”如果说服饰是身体外在的修饰,而病就是身体内在的修饰。人渴望与众不同的潜在心理,让我们对于疾病的挖掘远远大于健康。孙维民的《病》这首诗是个典例。   A.I.Richards 1936年的著作《修辞的哲学》一书中指出,隐喻的组成有两部分,(1)主体(也译为本体),指作者欲描述之主题;(2)载体(也译为喻体),指的是用来描述意义的凭借。隐喻是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的,也即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诗以作者明确的陈述为开场,告诉了读者诗有两个主角——“我们”,指的是我与我的病,并且从一开始就通过“我们”关系的悖论“憎恨彼此却又不能分离”,揭示出隐喻的对象——婚姻也是如此。在这里,隐喻的主体和载体出现了。“病”是主体,“婚姻”是载体,两者通过联想的方式结合到一起,人们对隐喻的使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情感要求、修辞策略以及人之的必要。在这里便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   维拉·波兰特认为疾病具有两重性,生命的升华和生命的贬值。诺瓦利斯在他的著作中把疾病肯定的说成创造力,说成一种虽然痛苦,但能获得精神升华的生命浓缩的状态。哲学家尼采也认为患病是“一种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生活强有力的兴奋剂”。19世纪的欧洲对结核病的极度美化便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疾病是一个消耗概念,它不可忽视的摧毁力在削弱人、限制人,使人失去活动能力。这一点,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作中有着生动的表达,病不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而是被定义为“发育完全的寄生动物——它们生长,被产生、再产生,有自己的结构、分泌液和咬啮” 它们与我搏斗,吞噬我的身体。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总是在疾病出现的时候同时闪现,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憎恨却又不能分离。   而这种悖论下的状态,恰恰像步入婚姻多年的夫妻。婚姻也具有双重性,一个美满的婚姻可以造就一个人,一段憎恶的婚姻可以毁灭一个人,而可怕的是,婚姻的双重性不是体现在不同的婚姻中,而是潜伏在每个婚姻当中。而这个婚姻处于不同时段,就有着不同的特性,让我们时而憎恶,时而难舍难分。病如婚姻,婚姻如病。病是身体被非正常消耗的过程,婚姻同样是一种消耗,所不同的是病是身体上的消耗,而婚姻是感情、精神上的。我与病在争斗也与自己的婚姻在争斗,“它”想完全控制我,而我想摆脱“它”,因而我们的憎恨是互相的。然而,病一旦找到寄主,就如同夫妻进入婚姻状况一样,在“多年”中,病/婚姻都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身体和精神上融入“我”之中,难以抽离。   上面的分析正是说明了隐喻是情感需要的原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