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doc

红旗渠,一条穿越太行的精神长河   杨贵把这个工程命名为“红旗渠”,他说,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会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面旗帜,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1974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华访问,周恩来总理对他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地方叫林县,林县人民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建起来的水利工程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值得一看。于是卡翁达在李先念同志的陪同下去参观了红旗渠,在参观青年洞的时候,因为那时汽车还上不去,他们便从下面一路爬了上去。李先念看后对大家说,过去《红旗渠》的电影我看过,也听过关于红旗渠的汇报,这次是百闻不如一见,红旗渠真的很伟大,不要说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是在丰收年景修成这条渠也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卡翁达一边参观一边不停地赞叹,他说:非常感谢周总理安排了这个参观项目,这条渠在那时候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能够修建完成,真是一个奇迹。   当时,李先念讲到红旗渠精神,将其总结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而随着时光的推移,1991年,曾主持修建红旗渠的杨贵经过反复琢磨,又将其扩展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辖内的林州(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称林县)北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于此,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局面,林州人民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这一浩大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历时十年。这一伟大杰作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013年10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五人奔赴林州探访新时期林州人民心存的红旗渠精神。汽车行驶在南林高速上,刚进入林州地界,就遭遇了一场秋雨,雨点滴滴答答敲打着车窗,这个千百年来饱尝缺水之苦的城市仿佛以这种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   车子驶入河南省林州市,放眼望去,连绵不见边际的梯状田地、金黄的稻谷……远处巍峨的苍山披着翠绿的外衣,偶尔还可以看到路边的蜿蜒小溪,我被沿途的美景吸引,忘记了这曾经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   随着车子驶入市区,林州人民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富足,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傲然挺立在群山之中。深深扎根于林州人内心的红旗渠精神,让这座城市的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富足。据了解,如今林州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续20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首位,并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第二天,我们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这里同时还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似乎在诉说着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场景:“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红旗渠蜿蜒盘踞在太行山上,中国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长长的绿色风景线。   我们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那些饱受干旱折磨的人望穿秋水地盼,撕心裂肺地等;崖畔上夹着雪花的北风,百丈悬崖上晃荡着的身影,轰然爆响的土炮,一个个血肉之躯、一双双不屈不挠的手臂向着亘古以来形成的太行红岩撞击、撞击、再撞击,奏出了一支生命向自然求生存之源的壮丽颂歌,终于,传来一声声喜悦中夹杂着酸楚的呐喊:“来水了,来水了……”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年修建红旗渠广大干群的豪情壮志,深深感染了前来参观的我们。“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成为我们的共同心声。   说起红旗渠的修建,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杨贵出生于1928年5月,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被调到安阳地委任办公室副主任。1953年秋,由于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因病住院,受组织委派,杨贵带领一个工作组赴林县帮助开展工作。谁也没想到,这一去,他的命运从此与林县人民的命运都将发生巨大的转折,他将与那里的人民一起,造就一个神话般的伟大工程。   这是杨贵与林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时的林县居然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穷山少水,饥民遍地。他走在山道上,迎面扑来的灰尘让他睁不开眼,天空到处是沙雾蒙蒙的,干旱像一个恶魔,它那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这里的人们,土地早已干裂,眼睁睁地看着禾苗一棵棵枯死,杨贵的心一片悲凉。   经过调查,杨贵得知林县总共有90多万亩可耕地,水浇地仅有1万多亩。人们的吃水更是个大问题,往往方圆几十里才有一口井,还常常干涸。   这一年的年底,回到地委的杨贵把林县的缺水情况向地委领导作了详细汇报。而此时,深受林县之行震撼的他,生发出了一股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