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的文化内涵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的文化内涵探析.doc

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的文化内涵探析   摘 要:连云港方言俗语由当地劳动人民创造并在民间广泛使用,生动反映当地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文章通过对连云港方言俗语所反映的农业生产劳动、气候气象、生活哲理以及封建迷信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连云港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挖掘了方言俗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意蕴 方言俗语 连云港   方言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一种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它具有口语性、通俗性、简练化以及形象化等特点,和标准语有较大的区别,只在某些地区使用,是一个地方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丰富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生动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有些方言已经淘汰消失,但有些方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方言俗语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产生、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比较完整地表达特定的文化内容,包括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由于方言俗语受到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反映,所以,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方言俗语就能够更加深入地剖析方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和研究方言俗语产生的地理、文化背景。从方言背后的民俗习惯、社会观念和审美观文化等角度去研究方言俗语更能体现语言的价值。文章通过对收集到的1000多条连云港方言俗语材料进行分析,重点从农业生产劳动、气候气象、生活哲理和封建迷信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展示连云港当地丰富的内在语言文化信息。   一、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的气象气候   连云港古称海州,现为江苏省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县市接壤;西与徐州新沂市、淮阴市沭阳县毗邻;南与淮安市涟水、盐城市响水两县相连。连云港历史悠久,素有“淮口巨”“东南名郡”之称,是中国八大海港之一,有着底蕴深远的人文历史环境,下辖四县(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区(连云、云台、新浦、海州)。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农民的生存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天气等自然环境的严重制约,所以,气候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逐渐改变了当地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更为重要的是产生了大量与气象气候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精练、语调活泼上口的方言俗语。   此外,连云港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常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连云港人民以海洋捕捞、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为生,需要长期关注气候的变化,所以,方言俗语中会大量出现诸如“雨、雾、风、霜、阴、晴”等气象词以及“夏至、三月三、九天”等节气词。他们通过对气候环境变化和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展现了农业经济的社会场景。如:   打春你别欢,还有三十大冷天。九尽花开寒不来。三月三,路上行人把衣单。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早上浮云走,晌午晒死狗。春天有雨西边亮。有雾晴三天。东南雨不上来,上来漫沟崖。夏至水门开。六月北风当时雨。交九东北风,就有雨后跟。云台山搭桥,大雨像瓢浇。有云盘山腰,下雨在今朝。   二、连云港方言俗语中的农业生产劳动   连云港地区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使生物种群落兼具南北特征,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花生、林木、瓜果等农作物。海州湾渔场是中国八大渔场之一,盛产带鱼、鳓鱼、黄鱼、加吉鱼、刺参、扇贝、鲍鱼、对虾以及海带等经济海产品。   方言俗语在反映区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将中国的农耕文化传承下去。连云港勤劳的人民在常年的农业劳动中创造了很多与节气联系起来反映农时、耕种等农业生产规律的俗语。如: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五九六九,满湖插柳。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棒头胡子嘴,怕干又怕水。枣树发芽,快种棉花。立夏三天遍锄田。大麦不过芒种,小麦不过夏至。立秋三天镰刀响。处暑萝卜白露菜。秋风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豆黄种麦,麦黄种豆。豆三麦六,菜籽一宿。蚕老一时,墒沟张虾。十月三场雨,麦扎九条根。三月雨泼泼,稀疏麦变厚(稠)麦。好种出好苗,癞种癞葡萄。要吃大头蒜,不过八月半。桃三、杏四、梨五年,大枣当年就见钱。   此外,连云港面对大海,渔业发达,所以方言俗语中有大量和渔业生产有关的俗语,表现出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大棒糊冻绿豆打,老咸菜就蟹渣”最能体现连云港人曾经的饮食习惯,兼具山东地区喜吃玉米和海边人以海鲜为主的饮食特点。此外还有大量与海洋有关的诙谐幽默的俗语,如:   吃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