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茶马古道的记忆碎片.doc
那些茶马古道的记忆碎片
滇藏线上,曾有一条与“南方丝绸之路”拥有同样声誉和价值的“茶马古道”。当年,客商们通过这条古道,将云南的茶叶销往西藏,换回大量的兽皮、药材等。史书记载,茶马滇藏道是从云南中甸(今香格里拉)或贡山起,到西藏拉萨段的驿道。2012年的秋天,在青稞黄了的季节里,我终于踏上了这条心仪已久的滇藏古道。怒江沿线茶马古道最后的马帮
9月的一个清晨,我从云南保山沿着怒江一路向北,先到了福贡县。秋季的怒江,雨时浓云密布,站在县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重峦叠嶂、万壑幽深。怒江如带,在云天雾海中总是时隐时现,一旦风云变幻,便又是一幅随意的泼墨山水,如此秀美,让我很是意外。
贡山茶马古道,正是沿怒江进藏的。古道始于云南贡山,从贡山至丙中洛,然后由西藏察瓦龙向前延伸。我在贡山搭小面包车前往丙中洛时,一车都是叽叽喳喳的藏族和怒族妇女。车主对我说,过门票站时你别下车,我们一车人都是去丙中洛走亲戚的,看不出你是外地人。也是,论衣着,车上女人们都比我穿得光鲜。
青稞已经黄了,江水和两岸群山一路飞逝。怒江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挟持下,形成了南北纵贯数百公里的大峡谷,江水从北面的察瓦龙一路泻来,经秋那桶和石门关,在南面形成一个“u”形大拐弯,丙中洛全乡30多个自然村落就散布在峡谷的台地上。丙中洛是怒江大峡谷上辉煌的冠冕,离贡山县200余公里,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丙中洛乡四周群山环抱,是贡山县的粮仓。听车上的人说,它有十大神山的守护。藏族过去是丙中洛的统治者,而居住历史最长、人口最多的则是怒族。这里还有傈僳族、独龙族等逐渐迁来的民族。在重丁社的老社长家,祖孙三代就有藏族、怒族、汉族、傈僳族、独龙族五个民族的成员,村民们开玩笑,说他们家都是“有好几条舌头的人”。
建筑学家说,翁里村是丙中洛乡最美的村落。它背倚碧罗雪山,面对怒江绿水,苍翠的山坡上是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房舍。当太阳漫过碧罗雪山,余晖映射在这片坡地上时,如黛的山坡、多彩的麦田、晶莹的雪山一一登场,此刻,说它是“人间仙境”似乎也不为过。去翁里村,要走一条贴着怒江边悬崖的栈道。走这条路,我会情不自禁地抬头看一看之后才敢举步,担心那壁立干仞的崖壁上会落下滚石。我在此地遇到了一对牵着马的藏族兄弟,他们快乐地帮我拍下照片离开后,又特意回来提醒我:“快向前走,怕上面掉石头!”
这条栈道就是马帮道,是通往西藏察瓦龙乡和云南贡山县的分支。从丙中洛到察瓦龙,顺利的话也要走上几天。这条贯穿滇藏、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道,山高谷深,崎岖路险,还常伴有滚石飞落。尽管有“马锅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首领)领路,但危险仍随时可能发生。马帮的饭不容易吃,茶马古道也不是等闲之人所能走的。在滇西北,马帮运货是一大特色,茶马古道上,千年不绝的叮当马铃声,也似乎并没有远去,仍在以“活化石”般的文物和历史价值,传承着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滇西北仍有马帮活跃的影子。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中,静静地流淌着一条发源于中国西藏,流经中国、缅甸和印度,被称为“独龙江”的大河。独龙江有一狭长而极为偏僻、封闭的区域,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6月,大雪封山长达半年,这就是独龙江峡谷。峡谷内居住着在20世纪50年代末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独龙族,千百年来他们能够生存和发展,本就是一个奇迹。也正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建了最多时有500多匹骡马的“国家马帮”,年运送600余吨粮食和生产生活物资进入独龙江流域,救济独龙族兄弟。
那时到了每年6月,大雪刚解冻,
“国家马帮”和从西藏察瓦龙远道而来的马帮运粮队,就壮观地出发了;7月,进入雨季,是马帮运输最残酷、最艰难,且是马匹大量病累死亡的季节;只有到了12月,当大雪把驿道完全封死后,马帮才得以休整。当地人说,那时每年约有80匹极富耐力的高原山地马,累死在这条要走6天的山“路”驿道上……1999年9月,贡山通向独龙江的公路全线开通,同年年底,那支由贡山县交通局管理的国营马帮被正式解散,最后的150多匹骡马全部拍卖,“最后的国家马帮”永远地留在了摄影师的影像画面上……
为此,独龙江成了我心中一个谜一样的地方。
石鼓到沙溪茶马古道上幸存的古集市
当茶马古道的重镇丽江作为旅游热点已经变得人潮汹涌时,石鼓,这个离丽江只有90公里的昔日茶马道上的古镇,还好似一个纯朴安静的乡村姑娘,保留着天然本色。这里以路为市,三日一墟;当地女子一副标准的纳西族打扮:戴蓝布帽,蓝褂上绣有花边,两肩交叉着白色的背带,肩上的皮毛垫,为的是背背篓方便;下身着百褶裙,这似乎比丽江的纳西女子更多了些真实与妩媚之感。我刚到镇上的老街,就看到墙上一张“关于举办骡马物质交流会通告”,得知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