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语的秘密与魅力.doc
隐语的秘密与魅力
所谓隐语,说白了就是行话。从官场、科场,到市井各行,乃至于江湖,都有流行于圈子内的行话,大多不为外人所知晓,有时甚至带有黑话的性质,又当属于江湖切口。一个人若是凭借着自己所掌握的隐语或歇后语,专门用来欺骗他人,这在清代安徽当涂县的方言中也有专门的称呼,称为“打坎子”。
明清两代的江南,乡民言谈,时有“来三”之语。虽说这是常语,当地人耳熟能详,且知其用义,但实在不晓源出何典。又明代小说《金瓶梅》中,也涉及不少隐语。其流行的注本中,有些已对小说中的人物加以阐释,如注小说中“应伯爵”一人,其取名为谐“应白嚼”之音,实有讥讽此类帮闲靠傍大佬、专吃白食的意思。然读至中间,小说又有叙述西门庆与仆人之妻王六儿相好一事。那么,取名“王六儿”,究竟又有什么用意?笔者曾遍查注本及其他工具书,终究不得其解。此外,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那些蹬平板车的“板爷”在侃大山时,一旦提到钱数,时有“一吨”、“一方”的说法,外人听后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诸如此类的语言,决不可望文生义地乱解。词语之晦涩难懂,在于讲述者本来就不愿意轻易让人知晓,故意绕一些弯子。若多阅读古代文献典籍,方知这些话语原来属于隐语。如果知道了隐语的来由,其间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还是先就上面所举三个例子作一说明吧。“来三”一语,原本属于吴语方言,不过找寻它的出典,还是来自隐语。就这一点来说,清人王有光撰写的《吴下谚联》已经有了明白易懂的解释,不妨借来用一下。据说明朝末年,有一位地方上的学台,在当时的正式官衔叫做提学副使或提学御史,是专门负责一省秀才的录取乃至考试的官员。此人生性贪贿,一上任就派人在外面招摇,声称要成为秀才,必须付白银三百两,显然就是公开叫卖科名。这当然是一件秘密的事,卖者抑或买者,都不敢公开,但又互不信任,于是定为在入场考试中做一些手脚,借此取信。当时有一个想买秀才的童生,入场考试时就被安排坐在“来字三号”,言外之意即“来三百两白银”。考试结束后,童生急忙如数付上银子,发榜时,得以荣中秀才。从此以后,凡是考中者,都用隐语称为“来三”;若是不中,则称“不来三”。以后此语流传开来,并不限于考试。
至于“王六儿”一名的破解,还得益于藏于海外的晚明孤本戏剧作品《大明天下春》的发现。在此书卷八的中栏,附刻了一部《江湖方语》,明白地记载了下面一句话:“王六,乃美人也。”据此可知,王六儿者,可以直解为“美人儿”。
还有北京板爷所说的“一吨”、“一方”,其实属于数字隐语,也是渊源有自。?集各种史料记载,这种数字隐语,至迟在宋代就已初露端倪。宋朝人以“千”为“撇”,以“万”为“力”,不乏其例。到了元末明初,这种采用数字隐语的方法,仍然盛行于官场。如明初出任苏州知府的张亨,就将得钱一万,称为“一方”,而将得钱一千,改称“一撇”。至明朝正德年间,太监刘瑾擅政,贿赂公行。凡是官员向刘瑾行贿,说馈赠“一干”,即为“一千”,说“一方”,即指“一万”。此类以“万”为“方”的例子,从明代颇为博学的大学者焦?的口中,同样可以得到部分的印证。焦?曾称君子必须“成名立方”,如此说法,相当新鲜,这倒与江湖黑道上所说的“扬名立万”之说,如出一辙。无论是古代的演义小说,还是今天的武侠小说中,江湖人士相见,总是让人先“道个万”,意思就是道个名号,其中的“万”无疑也可以与“方”相通。关于这一点,明末小说《鼓掌绝尘》显已明白道破,直称“夏与秋一理,方与万相同”。这种说法,到了清初顺治年十四年(1657年),犹有遗存。当时江南科场弊案被人揭发,正主考方犹、副主考钱开宗均被腰斩。于是有人就编了一部《万金记》戏曲加以讥刺,其中的“万金”就采用了隐语的手法,即将两位主考“方”、“钱”之姓,拆为一半,变为“万”、“金”。剧中又将“方”、“犹”(繁体作“?”)二字,拆为“一万刀狗酋”。
古代中国官场好比庙堂,庙堂语言原本以雅致为主。不过,当官场贪贿成风,且贪官又不愿轻易让外人知晓自己的秽行时,隐语随之在庙堂流行开来。这可以视之为庙堂语言的江湖化。空说无凭,还是让史实为证。譬如在明朝官场,大多将官员因贪污而失去操守称为“放手松”。这个“松”字,繁体当作“?”,而非“松树”之“松”,有“?手”、“?开”之意。这个隐语的出典在《后汉书》,书中已有“残吏放手”之说,显指贪纵为非之人。此外,当时还称钱财入手为“咬手”,其意是说官员贪慕钱财,犹如蛇狗之咬手,不肯放脱;又称负责过付、管理赃款之人为“统手”,意思是说这些人内外一体,好像猿猴的统臂。明末崇祯年间,崇祯帝惩治贪赃甚严,于是官场行贿就不得不借助于隐语。如当时浙江仙居县知县过周谋,与掌管官吏考核选拔的吏部官员熊文举是同乡,曾派两位精干的仆人入京,谋求升迁。他在给熊文举的禀帖中,有下面一段话:“所送尊翁宅者,乃王者兴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