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现象透视和成因分析.docVIP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现象透视和成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现象透视和成因分析.doc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现象透视和成因分析   [摘 要] “学”与“教”本是一个统一的活动,实践中却出现了分离,即倚重“教”的工具支持,缺乏“学”的技术工具支持与研究;强调“学”的方式转变,忽略“教”的策略引导;重视学习结果评价,轻视“学”与“教”的过程性评价。其分离结果凸显了教师知识垄断的状态,失去了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及其效果反思的动力,剥夺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机会,究其原因是片面夸大媒体和工具的教学作用、对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认识不足,以及技术支持下的过程性评价研究欠缺导致“学”与“教”出现了分离状态。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教学目标、内容、资源、评价等方面寻求突破,并希望立足教学实际,做到“学”与“教”在目标、内容与过程等三方面的统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学”与“教”; 分离; 成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蔡?君(1973―),男,甘肃宁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E-mail:caiminjun@。   过去,人们对“学”与“教”分离的现象也进行过深刻反思,认为教学永远是“学”与“教”统一的活动。今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统一本该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但却意外地出现了新的“学”与“教”分离的现象,它不仅是过去分离现象的一种死灰复燃,而且又有了新的分离表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控制,长此以往,信息技术不但不会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革除以往教学的陋习,反而会形成新的阻碍教学发展的不利因素,这将贻害无穷。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学”   与“教”分离现象透视   “学”与“教”的分离并不是指时空意义上的分离,而是指统一活动中两类元素的割裂。例如,学生在课堂自学,或在家里做作业,教师并不在场,但此时的学并没有离开教;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学生也不在场,这种教也没有离开学。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盲目的游荡,脱离了教师的计划、组织和指导,或者教师的讲课超出学习者的经验范围,并没有学生的参与和听讲,那就已经出现了彻头彻尾的“学”与“教”的分离,我们应该加以克服,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   信息技术环境是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学习氛围和条件的总称。这一环境构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学习资源,同时,在日渐成熟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的教学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然而,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由于存在一些认识上的盲点和实践中的误区,致使“学”与“教”又表现出新的分离现象,使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些分离的现象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倚重“教”的工具支持,缺乏“学”的技术工具支持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重视教而忽视学,学生缺乏学习工具和资源的利用。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与课程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只体现教授的阶段,没有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 缺乏学生参与互动   绝大多数教师只是利用计算机视听技术呈现讲课内容,学生处在被动地接受状态,并没有参与到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的独角戏,缺乏引导学生参与的意识,真实情景的教学变成了电视教学,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缺失了课堂的师生互动交流,现代媒体应用只是一种知识传递型教学的翻版。   2. 学生参与条件受限   课后教师留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探究的内容,学生无条件完成,原因是学校没有学生可以利用的充足信息资源设备,即使家庭能满足学生上网需求的,大多数家长也不赞同孩子上网。有时还会附带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学校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如果家庭不具备上网条件,这项任务就自然变成学生家长要做的事情了。家长或托朋友或去网吧下载学习资料,完成的作业交给孩子,用来应付教师上课时的检查。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3. 学习节奏失控   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等工具、手段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是如何用这种工具手段学习的,这样就出现了课堂教和学节奏不一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对不懂的问题的求解、演算的工具比较单一,但老师用黑板教的方式和学生用纸笔学的方式结合得很好,不紧不慢,不多不少,让人觉得有种节奏感。信息技术环境下,投影、电子白板和交互视频等教学工具与学生学习的笔记本、电子记事本和便携式电脑之间似乎很难做到协调一致,或者信息量偏大,或者知识表征形式单一,或者呈现速度太快,或者生成过程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复制信息。总之,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教的过程游离为两种形态,简单地说就是教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工具的特性及其变化,使“学”与“教”在思维空间上出现了分离。   (二)强调“学”的方式转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