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虚词助词
古代汉语虚词助詞
古代汉语的助词有“者” “所” “之” “是”
1、“者”字结构(动词∕形容词 ∕数词+者=名词)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好德如好色者”意思是“好德如好色的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記?淮阴侯列传》)——智者,有智慧的人。愚者,愚蠢的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往者,过去的事情。来者,将来的事情。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善之善者,好的当中更好的。
此数者,皆用兵之忌也。
2、“所”字结构(所+动词∕形容词=名词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所欲,想要的东西。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四》)——所憎,不喜欢的人。所爱,喜欢的人。
“所”字结构指称的对象有时也可以直接出現在“所”字结构的后边,构成“所+动词+之+名词”式偏正结构。例如: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孟子?滕文公下》)
“所”不仅可以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也可以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所+介詞”结构指称介词宾语所表达的事物。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输》)——距,通“拒”。所以,凭借(使用)的方法。
附所其他用法
①名词,处所。夜以火指鼓所。
②量词,套、座。离宫别院,三十六所。
③表示大概数目。父去里所,复还。
④所以:……的原因,用来……的东西。
⑤为……所……
⑥所谓……
3、“是”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提宾作用,无实义。
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唇亡齿寒)
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
“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
4、“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罪之有?
主谓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
古代汉语里一个字形表达若干不同的词是很常见的现象,在虚词里尤其多见。代词“者”和助词“者”是两个不同的词。代词“者”的语法分布是“名词+者”,助词“者”的语法分布是“动词∕形容词∕数词+者”代词“之”和连词“之”是两个不同的词。连词“之”的语法分布是“定语+之+中心语”。助词“之”的语法分布是“主语+之+谓语”。
代词“其”和助词“其”是两个不同的词。代词“其”和助词“其”是两个不同的词。代词“其”的语法分布基本上是“其+名词”,助词“其”相当于“名词+助词‘之’”,因为这种用法的“其”包含了助词“之”,“其”本身也是谓词性结构指称化的标记,所以把它归入助词。助词“其”的语法分布是“其+动词”
古代漢語的助詞有以下四類:(1)韻律助詞;(2)結構助詞;(3)構詞詞綴;(4)構形詞綴。
一、韻律助詞
漢語的節奏韻律是雙音節音步,這種節奏韻律傾向從很古的時候就有。受這種節奏韻律的影響,古代漢語不僅辭彙上産生了大量的同義連用和偏義複詞等韻律詞,而且也産生了一些主要起襯音或延聲作用的韻律助詞。所以人們通常將韻律助詞稱之爲襯字或湊足音節。雙音節節奏傾向在韻文中表現得尤爲顯著,所以韻律助詞多見於《詩經》《楚辭》等韻文,散文中則比較少見。較常見的韻律助詞有“其”“之”“斯”“思”等。例如:
(1)心之憂矣,其誰知之?(《詩經·魏風·園有桃》)
(2)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詩經·魏風·園有桃》)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楚辭·離騷》)
以上三例中的“其”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中,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
(4)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按:孔,副詞,很。
(5)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6)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楚辭·離騷》)
以上三例中的“之”字或在狀語與謂語之間,或在動詞之後,或在兩個賓語之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