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破坏病毒蛋白质的化学物质:低渗缓冲溶液(低离子强度)等。 (二)破坏病毒核酸的化学物质:甲醛、亚硝酸、氨等。 (三)破坏病毒脂类被膜的化学物质:醚类、氯仿、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脂溶剂。 作用:鉴定病毒有无被膜。 三.病毒对抗菌物质的抵抗力 四 . 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与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一)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 1.水体中病毒的存活 温度是病毒在水体中存活的主因,也与病毒的类型有关。例如:3—5℃,肠道病毒滴度下降99.9%需时40—90d,25℃,2—9d,37℃,5d。 注意:在水体淤泥中病毒被吸附在固体颗粒上或被包裹在其中,受到保护存活时间较长一些。 2.在土壤中病毒的存活 病毒在土壤中存活的影响因素:土壤的类型、渗滤液的流速、土壤孔隙饱和度、pH值、渗滤液中阳离子的价数(3价>2价>1价)和数量、可溶性有机物和病毒种类。但温度与湿度影响最大。 3.空气中病毒存活 病毒的气溶胶化:液体或固体以分散相分布在气相中的溶胶。 空气中病毒存活时间影响:相对湿度、阳光中紫外辐射、温度、风速。 (二)污水处理过程对病毒的去除效果 一级处理(物理过程):过筛、除渣、初级沉淀池。除去沙砾、碎纸、塑料袋、纤维状固体物质等。病毒去除效果<30%。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生物吸附和降解、絮凝过程。去除有机物、脱氮、磷。 病毒去除效果:90—99%,病毒吸附在活性污泥中,由液相变为固相。 三级处理(深度处理):絮凝、沉淀、过滤、消毒,进一步去除有机物、氮、磷等。 病毒去除效果:使病毒的滴度常用对数值下降4—6。 第六节病毒的危害、对策与应用 一、病毒的危害与对策 病毒客观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由于它寄生在生物体内,破坏生物机体,引起人类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疾病,甚至死亡。 破坏工、农、林业生产。如发酵工业的乳制品、酶制剂、氨基酸、有机溶剂、抗生素、微生物农药和菌肥等生产发生噬菌体污染,导致发酵异常、倒罐,使工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水、飞沫、气溶胶、粪便等途径传播,或人与人,人与动物直接接触而得病毒病。 预防和治理病毒病的方法和途径。清洁环境、喷洒药物消毒器物和环境,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19世纪以来,人类用疫苗接种的方法来预防病毒,天花 、狂犬病 、流感等。 二、病毒的应用 疫苗接种; 利用昆虫病毒和噬菌体预防、治疗和控制动、植物疾病。 噬菌体应用的领域有医疗、发酵工业、水产养殖、禽畜养殖、农林业、环境保护等。 ①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 ②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实验工具和最理想的材料; ③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主要用途是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用各种噬菌体的混合制剂局部外用或口服治疗因耐抗生素等而久治不愈的患者。 ④用于筛选抗癌物质和检测致癌物质; ⑤测定辐射剂量; ⑥检测人、动物和植物病原菌。 噬菌体也被用于环境保护,由于噬菌体比其他病毒较易分离和测定,花费少,环境病毒学已使用噬菌体作为模式病毒。 噬菌体与动物病毒之间存在相似性和相关性,有人建议用噬菌体作为细菌和病毒污染的指示生物,故已被用于评价水和废水的处理效率。 将蓝细菌的噬菌体用于生物防治,从而控制蓝细菌的分布和种群动态。 还有人试图用浮游球衣菌噬菌体控制浮游球衣菌引起的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蛋白质的功能 构成病毒的外壳以保护病毒的核酸,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使病毒与敏感细胞表面特定部位有特异亲和力而牢固附着在敏感细胞上,蛋白质还有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 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抵御药物。 核酸内芯:RNA和DNA 见附表1-1.2 功能: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被膜(囊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起保护作用。 第三节 病毒的繁殖 一.病毒的繁殖过程 病毒的繁殖过程有如下四步: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以大肠杆菌噬菌体为例。 (一)吸附 噬菌体以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 附图1-1.9噬菌体吸附、侵入宿主菌的过程。 噬菌体吸附、侵入宿主菌的过程 (二)侵入 有三种侵入方式: 1. 动物病毒通过动物细胞吞噬而进入细胞,病毒进入细胞后,核酸再与蛋白质外壳分离。 2. 植物病毒通过表面伤口或借助昆虫口器进入植物体内。 3. 噬菌体的侵入:吸附后尾丝展开,将尾部固着在细胞壁上,用尾部释放的酶水解细胞上的肽聚糖使其形成小孔;尾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