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与中国电影往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衍与中国电影往事.doc

夏衍与中国电影往事   “用行政命令来管理文艺的方法是不明智的,创作自由是尊重艺术规律的表现” “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   1956年岁末,上海《文汇报》发起了一场关于国产电影品质的大讨论,这个问题此后一直横亘在中国电影界。   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资本与IP齐飞,中国电影业似乎已经踏上了资本化、网络化、工业化的康庄大道,电影节的主题口气不小――“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但李安一登场,不疾不徐,轻言细语就撕开了堂皇的幔子,国产电影始终不能避开好片子太少的难堪。   李安提醒电影人,在涌动的热钱面前保持创作者宝贵的真挚,不跟风不抢钱,诚恳寻找打动人心的表达。   有意思的是,夏衍在1959年所讲的这番话居然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李安的观点:“我们不能只凭热情,而缺乏冷静地去思考问题,偏于急功近利,不计后果的做法,每每容易产生后遗症。”   夏衍自1930年代便介入本土电影生产,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从30年代的上海电影到1950年代中期至“文革”前的革命电影,再到1980年代勃兴的新时期电影,他以创作者和管理者的多重身份参与到中国电影中,他的电影观也成为其文艺观的核心组成和完整呈现。   在文化、新闻乃至外交上多有建树的他,首先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如他自己所言,工科出身的他乃因政治而提笔,难得的是,“书生为吏”的他始终不舍科学精神,从自发到自觉地探寻、维护艺术创作的规律。   《狂流》是夏衍写于1933年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每一代人都有滚滚而来的时代洪流,想要立定根基、不随流逝去并不容易,夏衍与中国电影的这段往事里,有一个知识分子宝贵的理性、洞见,及持守。 “单凭一点爱国心,办不成电影事业”   “电影是最富群众性的艺术,除了要考虑到群众的欣赏问题之外,还要考虑到电影作品的经济效益问题,因为它是一种商品。”1980年代初,朦胧诗、意识流、喇叭裤、实验艺术小心翼翼地探头探脑,主流意识形态尚在讨论是否应该用行政手段干涉青年们的审美趣味,八十多岁的夏衍已经公开提出要尊重电影的“商品属性”,他还相信“穿喇叭裤不会亡国”、“对朦胧诗也不必大惊小怪”。   他的务实、平衡、开放很大程度上源自参加“左联”的经历,“我们自己办书店,出机关杂志,禁了再办,办了再禁,不仅孤军作战,损失很大,而且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地盘很窄,作用不大。”   “我们真应该有自己的电影,可是现在还有困难,将来一定要有!”被迫退出政治局的瞿秋白,彼时在上海领导文艺战线斗争,在夏衍眼中,这位中共高级领导人举止斯文,“善于欣赏各种美好的东西”。   1932年“明星电影公司”通过中间关系找到夏衍,希望延请3位左翼文化人做“编剧顾问”,在“左翼作家怎么能跟资本家搅到一起”的反对声中,瞿秋白却主张,“不妨一试!认识一些人,做一些工作,培养几个干部。”   他特别叮嘱夏衍(化名黄子布)、钱杏?(化名张凤吾)、郑伯奇(化名席耐芳)3位作家,在思想植入时“不要急于求成。”   革命的种子就此播下,中国电影在1932年开始“向左转”,“(我们)想尽方法在既定的故事里面加上一点‘意识’的作料……转弯抹角、点点滴滴地在资本家经营的电影商品中间,加进了一些进步思想,而执拗地把电影引向为政治服务的方向。”   明星电影公司有3个大股东,核心人物张石川政治上“中间偏右”,对左翼思想并无好感,之所以同意郑正秋、周剑云两位股东的建议,是因为他们在1931年推出的《歌女红牡丹》票房不佳,这部中国第一的有声电影投资甚巨,原本被公司寄予厚望,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难当头,忧愤时局之下,这类公子多情、佳人薄命的电影题材无法抚慰人心。   1931年,《生路》、《金山》等苏联电影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不仅影响大,票房还非常好。进步媒体人渗入其中的报刊,刊发影评时也要求中国电影界“猛醒救国”。   “单凭一点爱国心和事业心,是不能办电影事业的。电影是需要资本、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艺术,一定要有一笔相当大的资本。”夏衍一言道出电影资本家主动为左翼思想打开后门的根本在于他们“对利润非常敏感”,“摸准了政治气候”。而学会与资本合作使得此前奉行“关门主义”的左翼思想迅速扩张宣传阵营,能够深入腹地开展工作。   《姊妹花》是夏衍进入明星公司后参与修改的第一个剧本,本子是郑正秋写的。夏衍对这位怀有进步思想的大导演尊重有加,建议他在人物处理上不要简单停留在善恶层面,而是“努力表现阶级关系”,片子在艺术处理上延续了郑正秋一贯的细腻。胡蝶一人分饰两角,票房达到二十多万,创下了当时的最高纪录。一直为财务压力所困的张石川眉开眼笑,左翼编剧由此站稳脚跟,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   导演程步高主动找到夏衍,请他写一个反映“九一八”事变后长江流域大水灾的本子,“剧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