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油气运移-1课件精品.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泥质岩微裂隙 - 微观意义及机制 二.初次运移的相态 ㈠水溶态 优点:此方式既便于解释分散烃类的移动,又使生油层中的运移活动简化为单相(水相)渗流,避免了遭遇巨大毛细管阻力的可能,使烃类顺利排出生油层。 可能性分析:标准状况下,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4 ppm,随压力增大,溶解度激增,至埋深2500m处时,已是地表的约100倍。说明:水溶态至少可以是天然气运移的重要方式之一。 石油能否以水溶态运移? 主要石油烃在标准状况下的溶解度分布规律:……。但是,大多数原油中的主要成分是高C重分子,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低于1ppm。 然而,如果按照一些含油区的已知探明储量与母岩排水量进行估算,上述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显然太小。 Dickey(1975)估算:应大于10000ppm Tissot和Pelet(1971):最低应为 8000ppm。 1.高温增溶说 立论依据:Price用实验证明,怀俄明州法马尔全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实验数据是:160℃,150ppm;275℃,8000ppm;325℃,52000ppm;350℃,90000ppm;375℃,230000PPm;超过375℃时,低重度原油将裂解为凝析油。 反对意见: 2.皂胶增溶说 Baker(1965)提出,母岩中的极性有机分子皂即有机酸盐可对烃类起增溶作用。R-COOH中非极性端R一般憎水,极性端COOH亲水。 当皂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其极性端因亲水憎油而向外,非极性端因亲油憎水而向内,形成规则的分子集合体,称为胶束(粒)或皂胶束。 形成胶束的组分常被称为增溶剂。生油岩中的脂肪酸、环烷酸、脂醇和胺等都可形成胶束。 实验表明,皂的浓度越高,每摩尔皂的增溶能力可能越大。皂浓度为0.05%时在常温下可搬运5~10PPm的烃,依次类推,皂浓度为5%时则可运移500-1000PPm的烃。 此外,温度的适当增高与束缚水从粘土中的释放,都可增大烃类溶解作用,后者将进一步促进皂胶束的形成。另外,水中含盐量增大直到超过正常海水时,也可不断促进胶束的形成与烃类的增溶。 可疑之处甚多:…… 人们发现,与水溶形式运移相矛盾的现象目益增多。 小结: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水溶形式可能不是石油早期运移的主要方式,但天然气却可以溶于水的方式运移,因为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比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高的多。 ㈡ 游离相态 石油形成于成岩作用晚期,此时泥岩孔隙中大部分为结构水,孔隙中能流动的水已很少,从而使得水的相渗透率减小。 只要油相在自由水中的饱和度大于油发生运移的临界饱和度,油即可以游离相态与水一起发生运移。Dickey(1975)认为,这一临界饱和度值在砂岩中为20%±,而在泥岩可降低到10%以内。 Magara(1978)油相运移模式图 随着烃源岩压实(成岩)作用的增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不断降低,水的相对渗透率不断减小,排出的水量减少,而油的相对渗透率不断增大。 考虑到岩石绝对渗透率与石油的相对渗透率的匹配关系,认为中等压实阶段将最有利于油的游离相运移。 McAuliffe(1980):游离相运移的石油沿生油层中的干酪根网络进行,而与水的运动无关。亲油的干酪根内容易形成这样的运移网络。 继而推测:当烃/有机质为2.5~10%±时,即可发生这种流动。 ㈢ 分子扩散形式 Leythaeuser等(1982):轻烃通过扩散作用,在饱和水的母岩孔隙中进行最初的短距离运移(几dm/几m)是很有效的。 运移方式:母岩中的气态烃先沿储层界面、断层、裂缝系统及粉砂岩透镜体扩散出去,再以其它方式进行运移。 研究发现,有效扩散系数随烷烃C数的增加呈指数降低。 扩散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两面性:扩散不仅可以作为轻烃聚集的动力,同时也可使已聚集的气藏散失。 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动平衡:在一个圈闭内,运移量与散失量的大小关系(动态) 总结—— 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游离相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形式。 但因运移物质本身的性质、运移所通过介质的物理性质和环境条件都有明显变化,也不能完全排除在特定条件或某些时期以其它形式运移的可能性。 三.初次运移的动力 油气以游离相发生初次运移时,面临巨大的毛管阻力 计算表明,当温度为60℃时,对于中等比重(0.8753~ 0.8521)的原油,取油-水界面张力δ=21dyn/cm(取θ=0),不同孔隙半径下毛细管压力: 285.5 10 142.8 20 94.8 30 71.4 40 57.1 50 Pc(kg/cm2) 孔隙半径rc(A) (据陈荷立,1987) 浮力能否担当这一重任? 假定ρo=0.825g/cm3(轻质油),ρw=1.070g/cm3,则1m所产生的浮力仅为0.025Kg/cm2,而100m的连续油柱所产生的浮力也不过2.5Kg/cm2。 因此,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