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律师的百年和十年.doc
律师的百年和十年
律师天然地要具有社会关怀意识,直面这个时代的罪和罚,而不是装聋作哑,更不能装疯卖傻。
遥望晚清,律师在租界法庭的出现曾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部分呼吸过欧风美雨的法界先进在修订法律时也曾认真考虑引入,可以说律师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已呼之欲出,台湾学者孙慧敏在《清末中国对律师制度的认识与引介》对此有详尽的研究。民国新立,律师制度破土而出,职业律师和律师协会同步生长,成为社会瞩目的有生力量。透过徐小群、陈同、李卫东等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早期律师群体的健康成长,今天我们已很难想象,20世纪前半叶中国,如果没有这个特殊的群体,历史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当刘崇佑为“五四”学生辩护时,当吴凯声一次次为陈赓、廖承志、杜重远他们辩护时,当章士钊等律师站在法庭上为陈独秀案辩护时,当大批律师在苏州的法庭上为沈钧儒等“七君子”辩护时……我们看到中国已隐约现出了法治的曙光,即使你不同意当事人的政治主张或行为方式,但是作为公民,他们毫无疑问要得到公正的对待,包括有律师为他们辩护。正是在一次次法庭辩护中,在律师和当事人的辩护词和上诉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清那个动荡时代更真实的面目。如果不是时代断裂的话,通往法治社会的路事实上已经开启。
从1912年到2012年,律师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正好一百年,百年来,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可谓波诡云谲,在最初的三十八年间,无论遭遇怎样的环境,年轻的律师制度不仅生了根、发了芽,而且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渐渐变得枝繁叶茂,长出了一个自己的传统。无论是刘崇佑、章士钊、张耀曾这些有从政经历的律师,还是阮性存、吴凯声、吴经熊等职业法律人,他们所代表的几代律师,赋予了这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职业群体以独特的生命,他们在法庭内外的努力,为律师制度的本土化迈出了重要的每一步。不幸这条道路突然中断,一百年被切成了几个截然不同的段落,曾经建立起来的本土律师传统在上世纪50年代戛然中止,二十多年后虽然恢复了律师制度,却是步履蹒跚,磕磕碰碰,至今又有三十多个年头过来了,以张思之先生为代表的几代律师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终于接续了曾经中断的传统,开始新的出发。
律师群体经过长达数十年的中断之后,重新回到法庭,回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朝阳大学法律系出身的张思之先生自述上世纪50年代的律师生涯,基本上是在行政事务中度过,总共只办过一个半案子,就被1957年的惊涛骇浪卷走了。自1970年代末律师制度重建,他几乎参与了整个过程,至今仍以85岁高龄站在第一线。他数十年来的作为,为中国律师界树立了一个新的范例,要说传统,这不仅是对20世纪前半叶律师传统的接续,而且为这个传统提供了新元素,注入了新生命。大哉,思之!近十年来,在追寻中国律师的本土传统时,我一次次地想起他,这位1927年出生的当代律师,并没用赶上章士钊、张耀曾、吴凯声、史良他们曾经得以用武的好时光,但他挺立在20世纪的苍茫暮色中,上接民国前辈的传统,下启21世纪的新传统,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这些成语很久没用过了,但用在他的身上竟是如此恰当。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我不能想象中国律师界在20世纪末自我接续、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过程将如何完成,正是他悄悄地复活了民国律师的传统,并悄悄地立下了新一代律师可以遵循的精神规章。在我看来,他身上具备的专业性、公共性和人文性正是一个健全的律师应该具备的,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自己是律师,从律师的专业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离开专业角色去做或高远或刺激或空疏的追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守护专业标准,以专业主义面对自己接手的每一个案件,哪怕从一开始就知道必败无疑,仍然坚持一丝不苟地去做,不张扬,不炒作,也不沮丧,不自弃。卢跃刚兄是新闻记者,喜欢讲专业主义,像爱护眼珠子一样爱护自己的职业荣誉。坚守专业主义,本来是职业伦理的底线,然而在一个弯曲悖谬的时代,底线竟成了道义的高标,有时候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尽管如此,不盲从,不越位,不轻言放弃,不大言不惭,按专业标准行事,仍是需要坚守的专业逻辑。民国的许多律师先辈们做到了,思之先生在更为困难的处境下也含泪做到了。其次是公共性,如果失去了公共性,对于律师、记者这些特殊职业来说,我不知还有多少专业性可言,换句话说,缺乏公共关怀、只为稻粱谋的律师,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职业是不相称的,就如爱因斯坦说的,知识分子天然要对社会的罪恶说不。律师也天然地要具有社会关怀意识,直面这个时代的罪和罚,而不是装聋作哑,更不能装疯卖傻。从张思之律师身上我们看到的公共性,深沉而节制,博大而不凌空虚蹈。同时,从他的辩词和他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他深切的人文关怀,那是建立在他的文化修养之上的,不是有意装出来的。我编《过去的中学》时,曾约先生专门写过一篇回忆中学生活的文章,他深情地回忆起抗战烽火中在西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