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九讲工业化与中国现代经济的增长.ppt

第九讲工业化与中国现代经济的增长.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工业化与中国现代经济的增长.ppt

* 第九讲 工业化与中国现代经济的增长 一、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中外绝大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 在过去300年里,经济现代化是世界经济变化的主旋律,不同国家表现差别很大,世界经济中心随之发生转移。事实上,经济现代化既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革命,又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竞争;它以国家为基本单元,以世界为竞争舞台。经济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和知识化,还包括世界经济前沿和国际经济差距的变化等,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 (一)经典经济现代化 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全面工业化、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不断强化。经典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受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又与经典社会现代化相互作用,同时受科技水平的制约和国际关系的制衡。   经典经济现代化主要结果是: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观念的形成和普及,现代科技和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经济活动的工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工业比重上升和农业比重下降,经济效率的持续增长,经济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提高等。 工业化的完成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工业经济先进水平是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 (二)广义经济现代化   世界经济现代化300年进程表明,在20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前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经济观念正在涌现。这些变化发生在经济的每一个方面,也许最突出的变化是经济结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业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从工业化走向非工业化 核心技术的变化表现为从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转向信息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技术, 主导产业从工业转向知识和信息产业,从物质产业转向非物质产业。尽管工业化过程也有知识应用,但是,资本和劳动是工业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现在,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些变化已经超出了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的范畴。何传启研究员把“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推广到经济领域,相应提出“广义经济现代化理论”,包括广义经济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借用理论等。    广义经济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它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两次转变、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福利的大幅改善、以及国内经济公平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明显变化。广义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既是生产模式、核心技术、主导产业、基本结构、基本制度和基本观念等的两次转变过程,又是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过程,还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过程。在18~21世纪期间,广义经济现代化包括经典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两大阶段,具有12个主要特点,遵循进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结构稳定性、地位可变迁、路径可选择和行为可预期等6个基本原理。 二、中国百年工业化的探索与特点 (一)资本主义的崛起与衰落 1、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外资进入与民族资本的兴起 2、1912-1937年,民间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20年代), 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快速发展(1927-1937) 3、1937-1945年,民族资本严重受挫与外资畸形发展 4、1946-1949年,外资、民间资本衰落与国家资本的急剧膨胀 百年成就 30年代工业化增长速度高达8.3%; 1936年统计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程度分别为0%,32%、60%。 ——见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2卷25章,P914-917 四大特点: 1、畸形的产业结构,轻工业41%(纺织业63%,卷烟18%),重工业43%(机器业9%,水电47%,矿冶30%),其他16%。 2、严重的区域差异,1920年资本分布情况是华东(上海)39。8%,华南(广州)28.8%,华北(天津)21.9%(1936年10.15%),东北(长春)5.7%(1936年为44.49%),西南(重庆)3.8%(1936年为31.42%)。 3、国民收入增长缓慢,1936年以前年增长1。45%,1946以后年递减0.95,1949年递减6.85%。 4、贫富悬殊加剧,1887年贫富差距为13倍(GNP的20%归2%的士绅阶层,人均收入404元,普通国民30元),1936年扩大至16倍(1181万富有者包括地主、官绅、资本家、自由职业者,占人口50079万的2.36%,人均收入602元;48898万民众占97.64%,拥有国民所得72.44%,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