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妙用对联.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课如何妙用对联.doc

语文课如何妙用对联   【内容摘要】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璀璨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若能妙用对联,对于激活气氛和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可以用对联导入新课,用对联提炼课文内容,用对联概括课文主旨,用对联激活课堂氛围,用对联来提高表达效果   【关键词】对联 积极性 表达效果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雅俗共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就要求学生学习《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被誉为“诗中之诗”的对联仍应该进入现代校园,更应该走进语文课堂,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对联,对于活跃气氛和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许多妙用对联的经验,妙用对联能够使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一、用对联介绍作品作者   纯粹地介绍作者比较乏味,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对联来介绍,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必然先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成就风格等,若用蔡元培为他题写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来导入,显然更简明,也更有感染力,学生通过背诵此联便能深刻地记住徐志摩的诗化人生和他的英年早逝,也能激发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学习热情。再如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要先了解辛弃疾其人,若用郭沫若为他撰写的名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来导入,学生便能轻松地领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辛弃疾词两首的积极性。这无疑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用对联设计新课导入   语文教学中,导入语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节课的喜爱程度及学习效果。一个新巧的导入往往能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能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授课中若选用一个合适的对联来导入,便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可用对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来导入新课,通过质疑和探究,学生能从此联学习到荆轲的气冲霄汉舍己为国的英雄精神。再如,学习杜甫的《蜀相》时,可用武侯祠对联“躬耕南阳名成八阵,应召西蜀技压群雄”来导入,学生借此能初步领略到诸葛亮的辉煌成就,继而便能轻松读懂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三、用对联概括课文内容   概括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也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能力。各类文章都可以借用对联来概括层意,既有助于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又新颖别致。例如,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后,我让学生用对联来归纳两首诗,有一学生写出“雨巷凄清生愁怨,康河斑斓动离情”的对联,做到了仄起平收,对仗工整,又符合课文内容,令人佩服。学习《鸿门宴》,在梳理文意后,我让学生用对联概括课文中的项羽和刘邦,有学生写出“项羽因胸无城府不辨亲疏功亏一篑,刘邦能随机应变从善如流虎口脱险”的对联,简洁准确有力。这不仅消除了文言文课堂常见的沉闷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每层含义,还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谓是一石三鸟。   四、用对联提炼课文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理清文章思路后,常常要学生归纳主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平淡无奇,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若采用对联便可以出奇制胜。如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学生做了一副对联“美貌昭君独留青冢于朔漠,失意子美空叹才华葬流年”,它揭示出诗人歌颂王昭君意在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五、用对联来提高表达效果   语文试卷上经常会有一些语言实际运用的题目,若用对联来表达就好得多。例如,针对近来严查酒后驾车的情况,请你对司机说一句话。可以用对联“司机一杯酒,家人两行泪”来表达。激励学生奋发有为,可以用师生问答式的对联“三年磨剑,问你可能再进一步?六月高考,看我如何一试锋芒”来表达。附近公园的水塘有一些漂浮物,我让学生写一则劝阻游人乱抛杂物的宣传语,有几则是用对联形式写的,便脱颖而出。如:“不求绚丽多彩,但求清澈见底”,“文明你的举止,清澈我的水塘”,“清澈水塘需要您的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您的支持”。这些生活中运用对联的例子,很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用对联表达更言简意赅,也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还弘扬了传统文化。   六、用对联陶冶情操   学生在课余积累一些优秀的对联能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作为作文素材的积累。如蒲松龄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