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1、垂直结构分层原因: 生物本身的高度、活动空间的高度 2、水平结构分段原因: 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3、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A 五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研究方法: 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 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 分析→讨论 五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9.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 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 10.植物群落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发生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当海拔高度上升时温度下降?? B.空气逐渐稀薄 C.阳光照射到山坡的角度变小????D.云雾量增加 B A *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植食性鱼、 肉食性鱼、 微生物等 图中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请问这个池塘中有哪几类生物?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007年4月11日 群落的概念 例1、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例2、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里的全部跳蝻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 C.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昆虫、蜗牛等所有生物 D.海洋中全部的鱼 D C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是不同的。 不同的群落如何进行区分?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部分物种名录 西伯利亚红松 西伯利亚冷杉 西伯利亚云杉 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 部分物种名录 苦槠、青钩栲 武夷杜鹃 毛杆玉山竹 武夷铁角蕨 从赤道到两极生物种数目(丰富度)如何变化?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 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随着海拔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么变化? 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随着水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么变化? 比较下列各组物种组成的多少? 平原 山地 草地 林地 远离大陆的岛屿 大陆附近的岛屿 群落间的过渡地带 非过渡地带 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种间关系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为食的现象。 用坐标系表示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B 生物A 生物A捕食生物B 1、捕食 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 先增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 B为被捕食者,A为捕食者。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2、竞争 结果: 水稻和稗子的竞争 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用坐标系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A 生物B 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相互抑制 例如: 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B A B A 寄主 寄生者 3、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寄生者受益, 寄主受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