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doc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 治疗组(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中药)42例,西药对照组(常规西药)42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9.6%,对照组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
【关键词】中药;缓慢性心律失常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84例病例均来自 2009年10月~2012年6月我院住院病例,符合《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
1.2 纳入标准
凡符合《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及中医气虚血瘀辩证标准年龄在18-78岁之间可纳入实验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
常见气滞、血瘀、寒凝、痰阻及气阴两虚,但心阳衰微,血脉不畅为基本病机 [2]。
2.2 治疗原则
益气温阳,养阴复脉,活血化瘀[3]。
2.3 治疗原发病
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用自拟方益气升率汤,分别为人参10g、炙甘草10g、麦冬 10g、黄芪20g、当归20g 、麻黄10g、细辛6.0g、丹参30g、水蛭3.0(冲)、吴茱萸(制)15g、赤芍10g、甘松10g、黄连6.0、南五味子10g、龙骨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治疗2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4 西药对照组口服药物
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口服舒喘灵2mg每8小时1次或阿托品0.3-0.6mg每6小时1次,辅酶Q10,10mg ,每日3次;两组治疗均2周为1个疗程。
2.5 观察指标和方法
3.1 一般情况
治疗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32~78岁,平均55岁;病程6个月-5年,心率波动在41~53次/min;对照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4.5岁,病程4个月-4.5年,心率波动在42~53次/min;心电图分型: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可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者、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按住院号顺序编号,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并发症、病程上无显著差异。
3.2 组临床疗效比效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律失常座谈会制定的疗效标准确定显效:临床症状缓解,心率升高至60-70次/分以上期前收缩及心室传导阻滞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心率升高至55-60次/分,期前收缩减少及心室传导阻滞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心率及心电图无改善。
3.2.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2.2 心率(HR)、PR间期和QRS间期变化情况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两组治疗前后HR和PR间期、QRS间期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且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西医主要采用抗胆碱能药物、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如阿托品、654-2、异丙肾上腺素等,这些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短,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大,不宜长期服用,且部分药物有增加猝死的危险,致心律失常作用,故临床选用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很受限。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祖国医学的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心律失常已显示出很大的优势[4]。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迟脉症”、“胸痹”、“眩晕”等范畴,伴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甚至晕厥等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认为血瘀一证,贯穿本病始终,采用益气通脉、活血化瘀,能标本兼治,在提高心率的同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5]。方中黄芪、炙甘草补益心气,使气旺血行,络脉自通;水蛭、丹参活血化瘀;麦冬、五味子补阳配阴,人参能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能量储备,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麦冬可稳定心肌细胞膜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及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甘松也具有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及膜稳定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治疗本病的益气活血化瘀药物,大多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提高窦房结自律性、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纠正心律失常范围广,药效持续时间长,且无不良反应对心律失常有很好治疗作用[6]。中药无或低毒不良反应,便于长期服用,且停药后疗效持久,很少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极大丰富了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和价值,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第6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