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右美托咪定联合超低剂量纳洛酮预防瑞芬太尼麻醉诱发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doc
右美托咪定联合超低剂量纳洛酮预防瑞芬太尼麻醉诱发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超低剂量纳洛酮对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择期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的女性患者,ASAI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纳洛酮微泵注入组(RD+N组),每组各20例。三组患者均应用瑞芬太尼0.1~0.3 μg/(kg?min)复合丙泊酚4~12 mg/(kg?h)微泵注入。根据手术需要和血流动力学调整注入速度。RD组:全麻插管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6 μg/kg,15 min后改为0.4 μg/(kg?h)。RD+N组,在RD组基础上,联合纳洛酮0.1 μg/(kg?h)微泵注入至手术结束。R组静脉泵入等量生理盐水。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即刻进行OAA/S评分,术后15、30 min、l、2、4、12 h VAS评分。结果:RD+N组各时段VAS评分均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更早,OAA/S评分更低,并发症更少,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超低剂量纳洛酮能有效预防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并可缩短复苏时间,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两者合用可并可减少恶心、呕吐、寒战等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超低剂量纳洛酮; 瑞芬太尼; 痛觉过敏
瑞芬太尼是μ阿片受体激动药,是一种起效快、持续输注无蓄积、恢复迅速,代谢不依赖肝肾、安全性高的新一代短效阿片类药物,使常规手术的麻醉更容易管理,常与丙泊酚复合麻醉,使术中循环更稳定,临床麻醉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并发症少[1-2]。但在大剂量或长时间应用后易诱发痛觉过敏[3-4],因疼痛恢复早而致苏醒期躁动,其诱发术后痛觉过敏的作用远较其他阿片类药物强[5-6]。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是一个多因子、多通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机制错综复杂。研究者在不同层面对RIH机制进行了研究,包括从阿片耐受、受体学说和趋化因子等方面。如何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效和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它除了具有镇静、抗焦虑、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外,还具有较强镇痛作用。纳洛酮是一种纯μ受体拮抗剂,超低剂量纳洛酮可减轻阿片类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耐受和依赖[7]。本研究拟评价右美托咪定联合超低剂量纳洛酮对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择期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的女性患者60例,ASAI或Ⅱ级,年龄16~65岁。排除标准:无酗酒或药物成瘾史,无精神疾病史,肝肾肺功能未见异常,无使用药品不良反应病史,术前48 h未使用镇痛药。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纳洛酮微泵注入组(RD+N组),每组各20例,各组年龄16~65岁,平均35岁,其中RD+N组平均(35±12)岁,RD组平均(33±12)岁,R组平均(34±13)岁。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采用术前用药鲁米那0.1 g
和阿托品0.5 mg肌注,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HR、SPO2、BP、 PETCO2、BIS。麻醉诱导:三组均采用芬太尼0.004 mg/kg,丙泊酚2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静注。麻醉维持:三组患者均应用丙泊酚4~12 mg/(kg?h),瑞芬太尼0.1~0.3μg/(kg?min)微泵注入,根据手术刺激程度和血流动力学调整注入速度。术中维持血压比入室基础血压稍低,但不低于基础血压的20%;BIS维持在40~50,PETCO2 38~42 mm Hg。RD组:全麻插管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6 μg/kg,
15 min后改为0.4 μg/(kg?h)。RD+N组:在RD组基础上联合超低剂量纳洛酮0.1 μg/(kg?h)微泵注入至手术结束。R组:给予输注等量生理盐水。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唤醒时间;(2)拔管后即刻进行OAA/S评分,1级完全清醒,对正常呼名的应答反应正常;2级对正常呼名的应答反应迟钝;3级对正常呼名无应答反应,对反复大声呼名有应答反应;4级对反复大声呼名无应答反应,对轻拍身体有应答反应;5级对轻拍身体无反应,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拔管指征:当患者清醒,根据指令睁眼,抬头5 s,PETCO2维持在35~42 mm Hg,SpO295%,可予拔除气管插管。(3)观察术后15、30 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