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教案5 人教版选修1 .doc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历史现场:
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
1、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及影响
①政治: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是西欧国际中心;
——卡诺莎之辱就是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一个典型例证。
历史现场:卡诺莎之辱
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趁德国国内局势未稳之际,命令亨利四世放弃任命德国境内各教会主教的权利,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甚至可以罢免皇帝。
对此,亨利四世以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国王亨利四世与教皇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于是格列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与此同时德国国内以公爵鲁道夫为首闹独立的一些诸侯宣称,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他们将不承认他的君主地位。教皇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亨利四世被迫妥协。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高贵的皇帝身份,1077年1月他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演出了一场“负荆请罪”。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去了远离罗马,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教皇格列高里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直到让亨利四世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②经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收取什一税;赎罪券
当时的人们认为天国的钥匙在教会手里,一个人进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们最怕的是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因此他们相信只要用赎罪券就可以上天堂,一张赎罪卷能缩短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
①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
②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③抨击教会的腐败,教皇为腐败的“敌基督”
④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
人物春秋:
威克里夫(英国宗教改革的晨星,英文圣经译者)生于伦敦附近的约克郡,其父亲是威克里夫农庄的主人。1345年到牛津大学默顿学院就读,后来短时间任该大学巴略勒学院院长。他学识渊博,名噪一时,听他讲学的人极多,在神学教授中首屈一指。但为人不茍言笑。在哲学上他是“唯名论”的反对者,提倡“实名论”。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从神父,一三七四年受英王委任为路特屋士的教区长,并委任为皇家神学顾问,奉命出差欧洲,与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的代表进行会议,显赫一时。英王爱德华三世之子冈特的约翰,就是兰开斯特公爵,对威克里夫颇为器重。
把武加大译本(拉丁文圣经)译为英文,使英语民族因圣经真理而信奉基督,并使许多宣教士以英语作媒介,学习其他语文,往世界各地传播福音。这伟大的译经工作,靠英国的一位学者威克里夫,(他和他的学生胡司,同被称为改教运动的晨星。)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公元1330-1384年) 他在一三七六年反对教会的财富及教皇权势,原因即是教会过于和执政掌权者亲近、政教不分,且生活优渥不愁吃穿,教会腐化的程度超乎想像。对于教皇所立的多项规条也不符合圣经的教导,一切应回归到圣经,以圣经为信仰生活的准则。威克里夫主张各国教会应隶属于本国国王,教宗无权向国王征收赋税,并建议国王没收教会土地,建立摆脱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他否认教士有赦罪权,要求简化教会礼仪。因此,他遭到时任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的五次谴责及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通缉,他在一三七七年被传至伦敦主教前受审,因有王子约翰及其它贵族的保护,遂使这传审流产。同年教皇下五次教谕,要逮捕,他也因他得在朝权贵保护,在野得舆论支持而安然无恙。1381年英王与教会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威克里夫被迫幽居写作,把圣经译成英文,并完成神学著作《三人对话录》。他主张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信徒应服从基督而非教会,1384年死于莱斯特郡。三十年后其作品被教会销毁。在他死后教皇对他的理念或是教训深恶痛绝,因此在他死后三十年举行了康士坦会议,颁发了底下的谕令:“……,本神圣会议表明立场,并宣告威克里夫乃声名狼籍之异端者,至死顽梗不化,不但被逐出教会,而且他所有对他的追思都是有罪的,当将他的骸骨挖出,丢在教会墓园之外,将其他忠诚之死者以示区别。”十二年后,有一位教皇发现此令尚未执行,乃于一四二八年将他的骸骨挖出并焚烧,且经他的骨灰丢至史威福(Swift)溪中。虽然威克里夫死后仍遭到这样的对待,但是老汤姆福勒(Tom F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