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古代中国与邻国音乐交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源古代中国与邻国音乐交流

探源古代中国与邻国音乐交流   中国的传统音乐历史悠久,伴随其实践而产生的乐学理论极其丰富。同时也反映了音乐文化发展状况的资料,包括乐器、乐律、乐曲、声乐、演奏、音乐理论以及与音乐相关的诗歌、舞蹈、戏剧等。音乐文化经常伴随着卜列活动而进行交流往来,即有关国家的人民的接触交往、商业活动、人民的迁移流动、政府间的政治和外交活动、宗教的传播等。这份珍宝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人民和邻近国家的人民,从隋唐时代就有友好的接触和交往,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历史上缺乏关于当时音乐文化交流的可靠记载。现在我们从隋朝统叹公元581年)之后说起。宫廷宴乐中有“天竺乐”和“扶南乐”。天竺乐器有凤首笠模、革巢、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钱、贝等九种。凤首笠模即竖笠模①,源于西亚。公元605年,隋朝从林邑获扶南乐工及其鲍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乐传写其声。鲍琴即印度乐器维那。林邑在今天越南中部,乐有琴、笛、琵琶、五弦,颇与中国相同。林邑乐受中国和印度的影响较深。7世纪初期唐朝建立后,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范围也更为)‘泛。唐代音乐以中原音乐为根木,吸取了国内各地区以及各邻国的优秀的新鲜的音乐素养,经过长期的酝酿融合,达到很高的成就,从而又对各邻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朝宫廷宴乐也有天竺乐,乐器增加了揭鼓、革巢两种,减去铜鼓。揭鼓相当于印度的“塔不拉”鼓,演奏时起指挥作用。塔不拉源出于阿拉伯的“塔布尔鼓”。天竺舞工的服饰是:辫发、朝霞袭装、行缠绑鹭、碧麻鞋。乐工的服饰是:皂丝布头巾、自练糯、紫绩裤、绊被袭装。服饰虽然具有印度特点,但和库车、敦煌寺院的唐代经变画不完全相同。又史书记载:“婆罗门国②献乐人,倒行以足舞。”扶南乐,乐工以朝霞为衣,赤皮鞋。此服装亦受印度影响。7世纪初期,唐朝有歌颂“秦土”李世民通的《秦土破阵乐》,有歌有舞,影响很大。公元629年,唐僧玄类前往印度取经。他在印度时,有两个国土都对他谈到这个著名的舞蹈。他们只是听说过这个舞蹈,似乎都没有看到。吹管乐器“革巢”是唐代最流行的乐器之一,出于新疆库车.流传到一些邻国.在越南和秦国都称为“革”。“击水杯”,占称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音乐演奏方式,不知何时传入印度,至今盛行于民间。   隋唐以来,中口两国音乐文化交往频繁。口木经常派“遣唐使’丫‘学问僧”和留学生来中国。他们在中国演奏口木音乐,又把中国音乐带同口木。公元702年,口木设立“雅乐寮成。唐开元年间,口木人吉备真备在中国留学17年,同国时带去相传为武则天撰写的《乐书要录》、方响、铜律管等。至今在口木还保存一种关于唐乐舞、散乐和杂戏的占图录,名《信西占乐图》,全名《信西入道占乐图》。口木占乐书称((懈图》、《唐懈图》、《唐懈绘》。经口木学者考证,它可能是公元12世纪前后的作品,并认为是研究中国唐代乐舞的珍贵资料。口木流传有占抄木《五弦谱》一卷,正仓院也保存《天平琵琶谱》一页,是天平十九年抄木,相当于唐玄宗天宝六板747)。这两种乐谱所用符号和记谱法与《敦煌曲谱》相似。正仓院还保存笙、排箫、竿、腰鼓等乐器和有关文字、图像资料,都是研究唐代音乐和中口文化交流历史的珍贵实物。   公元754年,唐朝政府公布更改一大批乐舞曲名。其中有些曲名原来是梵语的音译,如《优婆师》改为《泛金波》,“优婆师”原是梵语“女信徒”的音译;《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婆罗门”原是梵语“清净”的音译。以梵语取名的乐曲未必都出于印度,也可能出于佛教盛行的其他地区。但《优婆师》和《婆罗门》应是印度乐曲。这次改曲名不仅是为了使曲名民族化,而且意味着乐曲木身己按照中国风格的要求,经过了改编或再创造。如诗人自居易《霓裳羽衣歌》说:“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虹裳霞被步摇冠,锢缨累累佩珊珊。”己经成为中国风格的舞蹈,而且还有道教色彩。   10世纪中期宋朝建立以后,民间的音乐和戏剧活动口益开展。教坊的五队有“婆罗门队”,穿“紫罗僧衣”,执“锡环柱杖”“菩萨蛮队”穿“窄砌衣”,砌衣即僧侣百钠衣;“佛霓裳队”,穿“红仙砌衣”“菩萨献香花队”穿“窄砌衣”等。从舞队的服饰可以考察所表演的乐舞内容和性质。这种乐队一方面继承了唐代的乐舞遗产,一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吸收了音乐文化交流的新成果。   据越南史书记载,越南黎朝龙挺土在位时 公元1005-1009的,很宠信宋朝优人寥守忠⑥。这时宋朝的杂剧可能己经传到越南。又越南在陈朝时12- 15世纪)盛行一种集体舞蹈,所用歌词中有《庄周梦蝶》、自居易《母别子》诗等,乐曲中有《降黄龙》、《宴瑶池》等,都是从中国传去的。   元朝统一以后,版图辽阔,海上交通口益发达,这样就更便于Iq中外文化的交流。13世纪末,中国优人李元吉在越南做占传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