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司马迁的隐逸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司马迁的隐逸观

探究司马迁的隐逸观   有关司马迁及其思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对于太史公的隐逸观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少有讨论。本文拟从班彪、班固父子的评价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班固所言太史公“退处士”问题   历代学者对史家司马迁及其《史记》都有不同评价,其中发论较早、影响较大者当属班氏父子。班彪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同时又说: “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 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 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1]1325 班固沿袭其父的观点,进一步概括道: “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2]2737 - 2738 这就是有名的“史公三失”。班彪、班固父子对太史公的批评涉及司马迁的学派倾向、义利观等问题。对此,学界见仁见智,有过广泛讨论[3 - 5]。这里不拟繁引诸家观点,主要谈论大家较少关注的“退处士”一事。   首先应该说明,“处士”一词在古代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愿入仕的人,大致与后来的“隐士”同义; 二是指那些愿意求仕但尚未入仕者。[6]9班固将“处士”与追逐功利的“奸雄”相对提出,显然不是指后者,而是轻名利的隐士。因此,“退处士”事实上是讨论隐士问题。   那么,班固所言是否指司马迁排斥隐士? 要辨清这一问题并不难,只要看太史公在《史记》中是否为隐士的叙述留有较多空间便可。事实上《史记》不仅为隐士做传,还将其放在列传之首: 七十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的传主就是地地道道的隐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乃后人谈论隐逸问题时频繁援引的例子,其隐士身份不难判断。   伯夷、叔齐之外,不少隐士散见于《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中,主要有: 不贪利禄归隐绵山的介子推( 《晋世家》) ,与孔子有过直接或间接对话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 ,隐居商山的四皓( 《留侯世家》) 等。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刘为博先生为此撰有一篇《略论〈史记〉中的隐士》,将《史记》记录的隐士分为两类: 有详细事迹的隐士( 伯夷、叔齐、介子推) 、被称“隐”之士( 老、庄、商山四皓、鲁仲连、侯嬴、朱玄、王躅) 。因此作者认为《史记》开了“隐士入史的先声”,对后世史家有重要影响[7]49 - 64,由此也可见司马迁对隐士的关注。   所以,“退处士”绝非排斥隐士之意,因为班固对《史记》中记载的隐士不可能视而不见。换言之,班固认为司马迁“退处士”,不是指责他没有记述隐士。同时,“退处士”也并非《史记》为隐士所留的空间太少,因为若从《史记》《汉书》两书所载隐士数量来看,后者并不比前者多---与《高士传》等著作相较而言,《史记》《汉书》中的隐士在整部著作中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以至于晋代皇甫谧在《高士传》中怀疑《史记》《汉书》故意“忽略”“过滤”了大量隐士,“史班之载,多所阙略”[8]1。皇甫谧的论断是否正确,是否有臆测的成分? 或者是否考虑到《史记》《汉书》与隐士专著《高士传》的文本区别,另当别论。不过皇甫谧指出一个客观事实,即《史记》《汉书》中的隐士个案都不算太多。因此,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绝非太史公书中隐士数量太少,否则岂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综上,班固批评司马迁“退处士”并非指他排斥隐士。个中缘故,我们认为主要在于两人对隐士态度的巨大差异,就如他们都有游侠传,但班固批评司马迁“序游侠”时“进奸雄”一样。   二、司马迁的隐逸观及与班固的差别   所谓隐逸观,即对隐逸现象、归隐原因、隐逸主体( “隐士”) 及相关问题的总体看法,核心是对隐逸现象及隐士的认识与评价。司马迁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的标准。   首先,在隐逸起源、部分隐士的真实性方面,司马迁保持了谨慎态度。关于我国隐逸现象的最早发生,诸子作品一般都上推至尧、舜时代,最著名的例子莫过”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隐遁不受。许由的事迹最早见于《庄子》等书,《庄子·逍遥游》《大宗师》《天地》《徐无鬼》《让王》《盗跖》诸篇均提及许由归隐一事。后世辟有逸民传( 或“隐逸传”“处士传”) 的正史,大多因袭《庄子》的说法,如《后汉书·逸民列传》说: “《易》称‘遁之时义大矣哉’。又曰: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颍阳之高”指许由辞天下,洗耳颍水。   《史记》也提到许由,但用语十分小心,“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用了”说者曰”三字。司马迁还曾感慨道: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 按: 务光,传说中的夏代隐士)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