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

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但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焚香是官场活动的基本礼数;敬神祭祖,千古沿用;改善生活环境,除臭去味,使人轻松愉快,还可提神醒脑。随着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香炉从敬佛和祭祀祖先的器物,慢慢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将其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上一炷清香,便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抚琴时袅袅烟香与悠悠琴声相伴,又有绕梁三日沁人心的幽雅氛围。宋、元时的人崇尚香文化,又因瓷业的空前繁荣,瓷香炉逐渐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各处名窑都有不同风格的瓷炉出品,其造型多仿商、周、秦汉器物,如鼎、甗、鬲等形状。   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的永和镇,创烧于唐末五代,极盛于南宋,而衰落于元末明初,延烧时间约五百年,为宋元时期著名的窑场之一,博采众窑之长,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在满足民间实用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在同时期的窑场中釉色最为丰富,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黑釉、黄釉、青白釉,又烧造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褐釉、绿釉和琉璃器。宋、元时期黑釉瓷是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吉安市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香炉数量颇多,造型丰富,有鬲式、鼎式、鼓钉、兽足;装饰手法多样,剔花、剪纸漏花、白地褐彩,釉色又有黑釉、绿釉、窑变釉之别,现将馆藏之香炉以其釉色及装饰手法为序,逐一介绍给大家。   黑釉   吉州窑黑釉分为两类,一类为通体为黑釉不带任何装饰,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另一类以黑釉为地在其上再做装饰,大体有剪纸贴花、剪纸漏花、剔花等。宋吉州窑褐釉绳纹耳鬲式炉此器高11、口径13.5厘米。仿商周青铜器鬲的式样,唇口折沿,溜肩,三袋足,足内中空;口沿处左右各附一绳纹耳,其中一耳残失。此分裆,袋足鬲式炉在吉州窑的鬲式炉中不多见。器物外施黑釉,上部釉薄,黑中泛黄,下部釉浓,釉色纯正,亮而不耀,近底处无釉。器内无釉,露米黄泛红色胎,整器古朴典雅,端庄沉稳。   宋吉州窑黑釉鬲式炉,高6.8、口径16厘米。敞口,折沿,束颈,扁鼓腹,下承三袋状乳足。底内凹,无釉,外施满釉。元吉州窑褐釉鼓钉纹钵式炉,仿青铜器式样,口径13.1、足径6.2、高8厘米。敛口,鼓腹,近口沿及近底处环列鼓钉纹一周,高圈足。器内施半截褐釉,器外施黑黄釉,釉不及底。   黑釉剔花   黑釉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金银器上凹凸感极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瓷工匠。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大刀阔斧的洒脱剔技,反映出北方人不同寻常的审美情趣及人的豪爽性格。吉州窑剔花图案简练,多以小花卉为主,剔地较浅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前者在施釉的坯体上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后者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   南宋吉州窑黑地剔花折枝梅三足炉,高10.4、口径12.5、底径8厘米。平口,内折,直弧壁,三足。器外黑釉地剔折枝梅,器内和底无釉。   南宋吉州窑黑釉地剔花三足炉,口径12.3、底径7.2、高9.1厘米。平口内敛,鼓腹,平底,三足。器内无釉,有旋痕。器外施黑釉,腹部剔一折枝荞麦花纹。底部三足间竖排墨书“九位”二字,釉不及底。   剪纸漏花   吉州窑独创的装饰技法,先以剪纸纹样贴于胎体之上,后施黑釉一层,待其晾干后,去剪纸以露其轮廓,黑釉与胎色形成对比,技法简练,大俗大雅。   元代吉州窑褐釉地漏花火珠火焰纹炉,口径9.3、足径5.9、高6.3厘米。平口内敛,圈足。器内无釉,器外施褐釉,腹部剔一露胎火珠火焰纹,釉不及底。   窑变釉   在这里,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在其上施洒一层掺入了不同的金属原料作呈色剂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因物理、化学反应,呈现出色泽不同的、独特的窑变结晶,在釉面形成不规则带状或块状且以黄黑相间的杂斑,两种釉在烧成过程中相互渗透发生变化,而形成深浅色斑点,大部分能产生结晶釉产生皆以不可复制性的奇异效果,像油滴、玳瑁、虎皮釉、鹧鸪斑。釉面与釉斑交相辉映,别具风韵,窑变色斑犹如云雾、细雨、芦花、玳瑁的甲壳、虎皮的纹斑或青、蓝、绿、紫的火焰,以及貌似鹧鸪鸟胸部灿烂羽毛的“鹧鸪斑釉”。这些异彩缤纷的釉面装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美好的记忆,吉州窑黑釉器上斑斓的釉色成为装饰的主流。   南宋吉州窑黑釉地虎斑三足筒形炉,高10、口径13.1、足径8.8厘米。平口内敛,腹部微微鼓起,腹以下逐渐内收,平底,下承三足。胎质白中泛黄,器内无釉,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