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苏轼历史学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苏轼历史学说

探究苏轼历史学说   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与其弟弟一样,少年得志而一生坎坷,进士及第父子名动京师,五年后与其弟同举制科入等,兄弟的制策让仁宗皇帝惊喜,“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本传赞扬他“器识之闲伟,议论之卓荤,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先后知密、徐、湖、登、杭、颖、扬、定八州,地方政绩卓著,在朝廷官至礼部尚书。其后滴英州,在惠州安置,再贬海南,因赦赴廉州、舒州,徽宗立,遇大赦北归,病卒于常州,葬于河南郊县。后来其弟死,葬于墓旁,是为“二苏坟”。再后来其父衣冠家葬于其旁,合称“三苏坟”。“三苏”唯苏轼名气最大,在海外有专门研究的机构。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去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苏轼写了大量的政论,批评时政。历史学说方面的贡献逊于其父和弟弟,但也很有特色。他讨论治乱,论述历史人物。苏氏父子以人情解释六经,苏轼写了大量的史论和史评,对“春秋三传”和《史记》做过深入研究,思想上主张“三教合一”,对儒家圣人表示怀疑,称“孔氏”,从政治上反对佛教、道教,批评佛老对治国的危害。苏轼还写了许多传记、铭、行状、碑、书、序、祭文、杂著、题跋等,这都可以看着史,杂记离奇应以文学的眼光看,也不能看着迷信。苏轼传世之作甚多,今人编有《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东坡乐府》;其余还有《论语说》(已佚)、《书传》、单行本《志林》及奉其父命成《易传》等。学界关于苏轼的史学成就,散漫没有一个体系,今总写以求教于大家。   一、历史发展学说   (一)唯物主义-知命必尽人事   苏轼为高邮孙萃老写《墨妙亭记》,记述孙萃老官移吴兴遇洪水,湖人饥荒严重,几将逃亡。孙振凛劝农,救活很多人,得到朝廷奖赏。孙又酷爱宾客,喜乐从游,多有赋咏而刻于妙墨亭上。苏轼感慨道,天生万物必归于尽,恃形状为之坚固也不能长久;即使有金石之坚,很快就会败坏;至于功名文章流传后世,亦不能长久流传下去,现在拿诗文以托久传,时间长了也会骤然坏掉,这是昔人的过错;孙萃老做亭刻石而望流传,这几近于知命。苏轼进而指出,知命必尽人事,“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惑”;万物有成必有坏,就像人之有生必有死,国之有兴必有亡;即使知道这个道理,君子养身,凡长生晚死者必定会有所作为,治国长存必定会无所不为而救亡,以至于到最后无可奈何才罢手,这就是尽人事而知命,以此来表扬孙萃老的功德。   (二)历史发展主体论-人性论   1.人性有好恶 苏轼认为人有好恶,这就是人性,“人之好恶,莫如好色而恶臭,是人之性也” “人情莫不好逸豫而恶劳苦……人情莫不乐富贵而羞贫贱”,批评邹犷五常”之教强人所难,“惟礼若强人者’。批评世人的共嗜,“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苏轼有“君子”和“小人”之别,君子有过人之处在于“强能行之”,不是以其智慧明白道理,而是能与民同苦、乐,“富贵安逸者,天下之所同好也,而君子独享焉……贫贱劳苦者,天下之所同恶也,而小人独居焉。   2.人性有善恶 苏轼表扬孔夫子非有意于文,未尝立论,所言归于至当。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没有明言善恶;至孟子提出“人之性善”,荀子为反对孟子就提出“人之性恶”,所以杨雄不得不说“人之性、善恶混”,以综合二家之言。苏轼则认为人性有善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批评三人“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知其所止。”认为孟子之说,出于其师子思之说,“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命,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荀子与杨雄为异论,是孟子之过。韩愈以“性三品”立论,而折衷于孔子之论,是离性以言三品,“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移”,所以天下折服于韩愈的人多。这四人都是不知道什么是性,而以“才”代替“性”,“是未知乎所谓性者,而以夫才言之”。性与才相近但是不同,他们的差别不仅仅如黑白之分。圣人与小人共有的东西就是人性,而其才有所不同。“圣人之所与小人共之,而皆不能逃焉,是其所谓性也,而其才固将有所不同。”况且太古之初,没有善恶之论,后人未有善恶之辩,圣人指以为善,而一人之所独乐,就认为是恶;而诸子之意是欲将善恶为圣人之私说,韩愈欲以一人之才定天下之性,标榜自己以为性与情没有关系,从而流入“佛”、“老”,“是愈流入佛、老而不自知”。   从人类价值论的角度讲,苏轼肯定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这无疑是正确的。从学术的角度讲。王安石认为“性不可善恶言”,与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当于告子说人性“无善无不善”,这是从一个问题的正反方面说的。苏轼区分人性与才能,显然是受了告子的启发与影响(关于祀柳与杯盘的比嘟。   3.“礼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