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与认定
浅析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与认定
一、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我国现行刑法典第14 条规定,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学者们根据这一规定对间接故意进行学理表述, 但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 认为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用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这种见解目前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其二, 认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上述两种危害观点的分歧焦点在于对“ 明知会发生” 的不同理解, 即在间接故意情况下, 是否包含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情况。换句话说, 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 是否还存在“放任” 的心理态度。观点一对此持否定说, 认为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就不存在“放任” 的心态, 主张应将这种情况纳入直接故意范畴, 故而将间接故意的“ 明知会发生” 理解仅限于“ 明知可能发生” 。观点二反对上述见解,认为间接故意犯罪的“ 明知会发生” 应理解为“ 明知会必然发生和可能发生” 两种情形, 并认为区分故意罪过的不同形式, 只能以意志因素的“ 希望” 或“ 放任” 为根据。如果行为人是“ 放任” 结果的发生, 不论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便都是间接故意犯罪。
为评价上述分歧, 提请认清下列命题:(1) 必然性是与偶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尤其是对立基础的统一, 也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纵然是存在着必然性发展趋势, 仍然同时伴随着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偶然可能性;(2) 必然性(或偶然性) 认识或观念并不是必然性(或偶然性) 本身, 前者是主观认识范畴, 后者属客观范畴;(3) 可能性与现实性相对应, 而且可能性量化的结果包括必然性和偶然性两种情况;(4) 犯罪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认识和意志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 明知会发生” 是行为人自己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发生, 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一种主观认识。现行刑法理论通说将“ 会发生” 分解为“ 必然发生”和“ 可能发生” 两种情形, 并以此为前提进行讨论, 其立论前提是错误的。因为“ 会” 字在这里是“ 表示有可能实现” , 所以自然应当包括必然性和偶然性两种可能。换言之, 应当将“ 会发生” 理解为“ 必然发生” 和“ 偶然发生” 两种情形。而且, 通说容易给人这样的误导, 将必然性观念等同于必然性本身, 将必然性这种趋势等同于现实性, 故而有明显的不足。观点二, 虽然注意到必然性并不就是现实性, 但仍然囿于上述立论前提, 并没有明确区分必然性与必然性观念, 故而亦有缺陷。我们认为, 间接故意就是行为人本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在这种观念下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现综合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之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刑法典第15 条第一款规定,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是过失犯罪。据此规定, 学界一致认为, 过于自信的过失, 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这种罪过形式, 也有两方面的特征:1.认识因素上, 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不仅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有发生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而且还同时认识到了阻碍这种结果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但由于对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错误认识, 故错误地认为这种结果是能够避免的。这里行为人存有一个注意力没有正确地充分地发挥问题。具体理解这一特征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这种对结果发生的预见, 应当是从行为人的角度, 预见到了结果有可能发生。
(2) 这里的“ 可能性” 仅限于偶然性的可能发生, 因为行为人无法一方面认为结果有发生的必然可能, 另一方面又确信能够避免, 这两种相对立的观念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头脑中。
(3) 这种认识因素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最初, 对结果的发生的可能性认识是具体的, 即预见到行为发生什么危害结果, 而不是对结果是否发生不得而知的抽象的危惧感或不安。所以这时候这种可能应为“现实可能” 。否则, 行为人便用不着去避免了。因为在哲学上, 可能性又分为现实可能和抽象可能。所谓现实可能是在目前就有条件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抽象可能是指虽然在现实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但是在目前还缺乏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还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 看起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