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docVIP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   一、《南行集》与其中苏轼诗歌江水意象   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哲学思考,他在《赤壁赋》中论述了他思考的结论。关于苏轼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嘉祐四年(1059年)的苏轼诗歌中,便已初见端倪。这一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一同进京,此时苏轼二十四岁。此次进京路途分为舟行和陆行两个阶段。从四川眉州至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一路舟行,父子三人汇集舟行诗文为《南行前集》,苏轼为其作序。从江陵开始,陆路北上进京,江陵至京师诗文汇集为《南行后集》。前后两集合称为《南行集》。从苏轼研究的角度来看,此次进京有两重意义。首先,这是苏轼步入仕途的开始。其次,这也是苏轼文学生涯的正式开端。关于前者,此处不再赘述;而后者,则是我们将要进行的论证所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在嘉祐四年进京之前,苏轼已经有文学创作活动这是必然的,如子由《怀渑池寄子瞻兄》自注云:“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可见三苏第一次进京时,即嘉祐元年(1056年),他们也有文学创作活动。但是从今天所存资料来看,《南行集》之前的苏轼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极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此前作品未能大量流传,从一定程度上证明其作品质量不能与日后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从苏轼一生的文学活动也可以看出,此前的创作应算作苏轼的练笔阶段,甚至在《南行集》中我们仍然看得见这种艺术上的青涩感。另外,从现存的苏轼作品来看,此前创作也确实没有惊人之作。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南行集》确实有其幼稚之处。但是无疑《南行集》对于苏轼而言,又具有重要的意义。《南行集》是苏轼文学生涯正式的起点,同时,伴随着《南行集》的诞生,苏轼的创作活动真正进入个人的文学自觉时期。《南行集》的编撰标志着苏轼文学创作的觉醒。 这一方面表现在,《南行集》是苏轼参与的第一部有意编辑成册的诗文集。从《南行集》开始,苏轼开始有意保留下自己的创作。无论这一行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这都说明,至少从形式上,他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文学上的认同感。他开始用文学的眼光来看待、审视自己的创作。其次,从《南行集》开始,苏轼大量的作品被保留下来,后世对苏轼青年时代文学活动的认识,绕不过去的就是《南行集》。《南行集》诞生之前,苏轼的生活范围以四川为主。嘉祐元年三苏第一次进京,一路陆行,路线与第二次进京完全不同。嘉祐四年沿长江顺流而下的这次旅行,让苏轼与孕育了一半华夏文明的长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南行前集》中对江水的描写非常多。江水的流动、渺远与永恒带给了苏轼很多思考。在苏轼对江水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年轻的苏轼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这一哲学问题的模糊认识与思考。《南行集》是苏轼文学的开端,而这一文学开端又展示了苏轼对这一哲学问题的最初思考,所以说苏轼这一哲学思考在文学上的表现是以《南行集》为起点的。   二、“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哲学思考   《南行前集》是嘉祐四年,三苏进京沿长江顺流而下舟行部分诗文的汇集。《南行后集》是舟行结束以后,弃舟登陆,陆行至京师部分诗文的汇集。因此,《南行集》中与江水意象有更多联系的实际为《南行前集》。《南行前集》今存苏轼诗歌四十首,其中绝大部分都涉及到对江水的描写。旅途中描写自然风物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但是,苏轼笔下的江水意象,无论与同样在其路途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山意象相比,还是与同行的苏洵、苏辙笔下的江水意象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化印记。这种个性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其中的哲学思考。此次舟行,三人尽览长江景致,而浩浩汤汤的长江水则给了苏轼无尽遐想的空间,在此期间,苏轼的创作中已然若隐若现地展示出了他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最初思考。   (一)水边的思想者   潺潺的长江水,让我们看到的是独立江边思考着的苏轼。从故乡眉州出发,至嘉州开始舟行,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有同题诗三首。今将三人作品迻录于此,对比观之:初发嘉州(苏洵)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初发嘉州(苏轼)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初发嘉州(苏辙)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初发嘉州,开始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