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非洲-南一书局
第十一章 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古文明 第二節 歐洲殖民及其影響 第三節 人口、經濟與環境 非洲的基本資料介紹 非洲的基本資料介紹 面積:3,05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二大陸塊。 文化: 1.具多元文化景觀。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擁有古老文明。 3.歐洲勢力來到並進行黑奴貿易以後,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近況:脆弱的環境加上近年沉重的人口壓力,使其飽受饑荒、貧困、傳染病之苦。 非洲地形圖 地理位置:1.西起大西洋。2.東以紅海、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隔。3.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4.東南為印度洋。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古文明 一、地質與地形 二、對稱型氣候 三、農業文明的發展與變化 地質 古老、起伏平緩的盾地 蘊含有豐富的金屬礦產,如: (1)薩巴區的銅礦 (2)南非高原的黃金、 鑽石等。 地形—高非洲 地形主體:以高原為主體,有「高非洲」之稱。 盆地地形:高原內陸形成多處盆地,較大者如:撒哈拉盆地、喀拉哈里盆地。 非洲最大瀑布:三比西河上游切穿盆地邊緣山脈,形成維多利亞大瀑布,為非洲最大之瀑布。 地形—東非大裂谷 板塊張裂:東非由於板塊張裂作用 →陷落為紅海,隔開非洲與阿拉伯半島 →形成大裂谷(Rift Valley) →造成兩處南北向、千餘公尺深的湖盆 火山群:湖盆邊的火山群,以吉力馬札羅山為最高,肯亞山次之。 東非板塊與裂谷帶之分布 地形—低非洲 範圍:主要分布於北非、西非海岸與剛果盆地。 特徵: (1)剛果盆地古代曾為一大湖,西南方被切穿,湖 水外洩,出露成陸。 (2)盆地邊緣與平原落差達200~300公尺,河川流 經其間,造成瀑布急湍,通航困難。 非洲高山:較少,主要分布於南、北兩端。 (1)北:以亞特拉斯山為最高,地質不穩定,地震頻 繁。 (2)南:以龍山山脈為最高。 對稱型氣候 成因:因赤道橫貫中部,剛果盆地為熱帶雨林氣候,向南、北隨著緯度增高,漸次以對稱型態,轉變為莽原氣候、半乾燥、乾燥氣候及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面積:乾燥、半乾燥地區面積大,占非洲面積60% 分布:撒哈拉盆地、喀拉哈里盆地及納米比低地 農耕活動:分布於尼羅河、尼日河等大河流經地區,以及零星分布的綠洲。 非洲南北對稱的氣候帶分布 氣候分區介紹(一) 熱帶雨林區剛果盆地:人口稀疏,多從事自給自足的游耕生活。西非幾內亞灣一帶:受日射帶南、北季移影響,自海向陸之氣候型態分別為季風雨林、熱帶莽原、熱帶沙漠,生活方式由農轉變為畜牧業。 氣候分區介紹(二) 半乾燥分布範圍:撒哈拉沙漠南緣的撒赫爾地區,位於沙漠、莽原間的過渡地帶。 特徵:(1)年雨量變率極大(2)在雨量較多的年分,居民前往移墾,發展農牧業。(3)如遭逢高壓停滯,阻擋間熱帶幅合帶向北移動,便發生乾旱,爆發饑荒、傳染病,使本區陷入貧困,加快沙漠化。 氣候分區介紹(三) 熱帶高地 分布範圍:東非衣索比亞、肯亞高原 特徵:因地勢高,氣候涼爽宜人 夏雨型暖溫帶 分布範圍:南非東南部 特徵:受夏季東南信風及阿古拉斯暖流雙 重影響,龍山山脈迎風坡形成夏雨型暖溫 帶氣候。 莽原景觀 農業文明的發展與變化 農業發展的重要關鍵:水資源的分布與型態(由於非洲乾燥、半乾燥的地區面積相當廣大) 尼羅河谷地 西北非洲 撒赫爾地區 東非高原 馬達加斯加島 尼羅河谷地 古農業文明:肥沃月彎文明的傳入、灌溉水源影響 每年夏季的定期氾濫,帶來水源及肥沃淤泥 →可種植稻、麥、玉米、椰棗,畜牧黃牛、水牛 集結埃及90%以上的人口 →埃及的生命帶與糧食走廊 英、法殖民以後,開始種植棉花 →紡織工業的原料生產地 亞斯文水壩、高壩,灌溉水源趨於穩定 →軟泥減少,地力下降 →須以休耕、施肥方式來改善。 西北非洲--亞特拉斯山區 北非亞特拉斯山區冬季可攔截較多水氣,積存冰雪為「固體水庫」→夏季的水源 受夏乾冬雨氣候,與西亞、南歐文明傳入的影響 →山坡地:發展山牧季移 →谷地:種植葡萄、瓜果(灌溉作物), 小麥、大麥(雨季作物), 橄欖、無花果(耐旱果樹) 多重的文化景觀使本區成為「西方之島」。 摩洛哥亞特拉斯山區冬季積雪 —固態水庫 撒赫爾地區(一) 盛行游牧,原因: (1)經常發生乾旱,不利農業發展 (2)草地面積狹小、不連續 (3)富季節性變化 圖阿雷族(Tuareg): (1)分布:地中海沿岸與撒赫爾地區 (2)以飼養山羊、綿羊與駱駝維生 馬賽人(Masai): (1)分布:坦尚尼亞、肯亞邊界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