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吕氏春秋》中的盟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谈《吕氏春秋》中的盟誓

简谈《吕氏春秋》中的盟誓   盟誓有三个基本因素:“第一,具体限定的社会范围;第二,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也就是说守约;第三个要素便是神性。”此处的“神性”就是指盟誓中所具备的宗教信仰色彩,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崇拜和敬畏是盟誓能够达成的先决条件,就是因为人们对神灵有着共同的崇拜和信仰,才使得盟誓具有某种效力和约束力。“换言之,宗教性的信仰是盟誓的社会功能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   《吕氏春秋》中有关盟誓的记载共有九处,如下:   1,《季秋纪·顺民》:(越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激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债,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巨,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巨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   2,《季冬纪·诚廉》: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两于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3,《孝行览·遇合》:楚合诸侯,陈侯病,不能往,使敦洽做糜往谢焉。   4,《慎大览·慎大》: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   5,《审应览·精谕》:齐桓公合诸侯,卫人后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   6,《审应览·淫辞》:空锥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   7,《离俗览·贵信》: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翎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翎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汉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汉南,与之盟。归而欲勿子,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子,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子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   8,《恃君览·知分》:晏子与崔杆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   9,《恃君览·行论》:宋公肉袒执牺,委服告病,曰:“大国若肴图之,唯命是听。”   10,《慎行论·疑似》:周宅鄂、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盟誓与诅咒有密切的关系,《尚书·周书·无逸》中记载“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孔颖达疏曰:“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诗经·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诅尔斯。”孔颖达疏:“盟大而诅小,盟诅虽大小为异,皆杀牲血告誓明神,后若背违,令神加其祸,使民畏而不敢犯也。”《周礼·诅祝》中郑玄注曰:“大事曰盟,小事曰诅。”盟与诅各自独立,有相似之处,盟中又通常包含了诅的内容。一般对起誓者的自身诅咒是誓言的最后一个部分,如《左传·成公十二年》:“有渝此盟,明神延之,稗队其师,无克昨国。”上表所列第一条和第七条皆有诅咒的部分。   “盟誓”实际是“盟”与“誓”的组合,两者具有不同的概念:“盟”是较为庄重的,需要借助一系列繁琐的祭祀仪式,并且要宣读誓言。《吕氏春秋》中“庄公与曹翎皆怀剑至于坛上”的记载说明举行盟誓前要在盟誓场所筑上坛,这象征着与神灵的沟通,之后才能进行下面的活动。《礼记·曲礼下》中记载: “约信曰誓,在牲曰盟。”孔颖达疏曰:“盟之为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献血而读书。”从孔颖达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古代盟誓仪式的程序主要有凿地、杀牲、割耳、取牲血、以血写盟书和献血。“在牲者,盟所用也。盟者,杀牲献血誓于神也”,杀牲是丰杀牛、羊、猪等牺牲,将它们供奉给神灵,同时割掉牺牲的左耳并取血。孔颖达认为杀牲的目的在于“告誓神明,若有违背,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取血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血写盟书,二是献血。“献血”来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血液崇拜。人们对献血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把牲血涂在嘴边,《说文解字》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盟者以血涂口旁,曰献血”;另一种解释认为是直接饮牲血,孔颖达在《左传·隐公五年》对陈五父“献如忘”的正义中指出“献,谓口含血也。”这两种方式应该是并存的,《左传·襄公九年》中子孔、子蠕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