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渔父》 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docVIP

5.3.2 《渔父》 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3.2 《渔父》 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 1.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2.《渔父》一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自主探究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如说去国或者隐居,就像渔父一样。 文法导析 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心里的话语,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坚贞不屈的品质。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尝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可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二)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于是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原。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原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原,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劝告呢?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饣甫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此外,渔父又具有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父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 (2)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从而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2.提示:本文虚构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实际上是屈原的自问自答,揭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社会既然如此,自己何苦那么执着呢,自己也有能力去适应它;适应它,自己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不会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说,自己的社会理想,自己的政治理想,还有自我人格的追求,绝不能为一时的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诱惑、压力所动摇,自己要坚持下去。这两种声音,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3.提示:对比手法。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 (1)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其目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是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2)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入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泽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这两种情景的对比、诱惑,若非意志特强者,恐怕难以自持,然而屈原非但能够矢志不移,而且决意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3)在具体阐说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