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兰亭集序》 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docVIP

5.4.2 《兰亭集序》 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4.2 《兰亭集序》 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 1.文中有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 3.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第二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就是“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悲痛?说说作者因何而痛。 4.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 自主探究 本文对“老之将至”“终期于尽”感慨不已,有人据此认为作者情调低沉、感情消极,你是如何看待诗人的人生感悟的? 文法导析 景物描写 《兰亭集序》一文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于山水的喜爱之情,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区区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景物描写富于特色。请你写两段文字,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春(夏、秋、冬)天景物。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王羲之陶醉在兰亭集会的盛况里,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他寄情山水,引出了“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在忧生叹逝中表达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他认为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应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这对引导我们思考人生,明确如何看待生死和生活中的悲喜,以及如何把握人生具有借鉴意义。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站在这流觞的清渠旁,让人想到许多,想到人事、墨事、身后事。王羲之,出身豪门,却不纨绔。为文,清丽隽永,韵致深透;为书,楷行皆优,千古垂范;为官,志趣超然,不囿俗羁。在我看来,他剔透空灵,卓然不俗。读读《兰亭集序》,那行云流水的语言,将一个才子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看看《兰亭集序》,那行云流水的墨迹,倾倒古今多少墨客!即时即景现场信手写就的一篇作品,不意竟成为千古绝唱!那多变的笔法,恰如鱼跳龙门,虎卧凤阁;那酣畅的气韵,一贯千里,驾驭风云;那飘逸洒脱的情致,雅韵蕴藏,文思厚重。既表现出书家“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心境,又看得到书家悲时光之不逮,叹人事之非常的苍凉心绪。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东晋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进行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轻易地悄悄逝去。 2.提示: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想到人生苦短且无法把握,不禁“痛”从中来;又由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他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3.提示:面对世俗生活,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另一种人借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不羁地生活。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短暂的满足,可转眼间,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而功业无成。不仅如此,作者还认识到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而又不断地厌倦,充满欢乐也充满烦恼,令人感慨。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流去,这怎不令人黯然神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