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战争期的台湾社会第一节皇民化、工业化与南进基地化.ppt

第八章战争期的台湾社会第一节皇民化、工业化与南进基地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战争期的台湾社会第一节皇民化、工业化与南进基地化

原住民為即將出征的族人飲酒送別。 一、展開工業化:昭和5年(1930)總督府曾召開「臨時產業調查會」 二、正式提出:小林躋造 三、目的: ? 1.與「皇民化運動」作為「治臺三方針」(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 2.建設臺灣成為戰爭體制時的「南進基地」 昭和5年(1930)總督 府曾召開「臨時產 業調查會」,討論 如何配合建設臺灣 為「南進基地」。 一、昭和9年(1934),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竣工→以特別低廉的電費優待「新興工業」。 二、昭和10年(1935),召開「熱帶產業調查會」→調查華南、南洋各種產業、交通、貿易及文化狀況。 三、從事「工業臺灣,農業南洋、華南」計畫 四、昭和11年(1936),籌設「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負責供應南方拓殖產業資金和指導開發計劃的機關。 昭和11年(1936)總督府籌設的「臺灣拓殖株式會 社臺北本部」,作為負責供應南方拓殖產業資 金和指導開發計畫的機關。 五、昭和12年(1937)蘆溝橋事變後,推動工業化更積極→以求軍需物資能夠自給自足。 六、昭和13年(1938),公布「國家總動員法」及經濟警察→配合各類統制物資、勞力、資金、運輸工具等資源,優先用於軍需工業的增產。 七、昭和16、17 年(1941、1942)召開「臺灣經濟審議會」、「東亞經濟懇談會」→策劃戰時工業動員與物資統制。 八、引近日本新興財閥(日產、日曹、日窒),加速發展重點工業(鋼鐵、鋁錠、煤、水泥、肥料、酒精) 新竹警察署印製的認識經濟統制重要性徵募標語傳單 一、昭和12年(1937)蘆溝橋事變後,以臺拓、臺銀為東南亞開發事業中心。 二、臺北帝國大學針對南洋進行學術研究 三、嘉義商業學校及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培 養語文與商務人才。 四、計畫扶持臺商抵制東南亞華僑。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臺灣由後勤基地轉為軍事前線。 六、臺商進軍東南亞和華南,至戰爭結束前(1945),台灣人在華南約有2萬人,在東南亞亦有三千多人。 目的:加強台人對皇民化運動中愛國精神 代表:國歌少年、莎勇之鐘 故事大綱 (1)國歌少年 1935年4月21日新竹州苗栗郡公館庄的詹德坤(當時就讀於公館公學校三年級),早上向祭祀著「神宮大麻」的神龕禮拜後出門上學,後因當地發生大地震,身負重傷。重傷之際仍堅持使用國語(日語)來說話。後來重傷不治,過世前,仍堅持跟其父親說要唱「君之代」(日本國歌)。 故事中揉和了皇民化運動的幾個要項:禮拜大麻、說國語、唱國歌等。 (2)莎勇之鐘 故事發生在蘇澳南澳利有亨社。1938年(昭和13年),泰雅族少女莎勇為了替接受國家徵召的當地駐在所柿田警手搬運行李,不幸跌落高漲的溪流當中。 後來總督長谷川清為表揚莎勇少女的愛國事蹟,特地贈鐘給利有亨社,希望藉由悠揚的鐘聲,莎勇的行誼能廣為流傳。 用意:官方極力描述莎勇的「義行」乃本於愛國心與渴望參與戰時勞動之故。也等同於殖民地人民認同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誠摯表現,而且合理化在殖民地的軍事動員。 * * * * * * * * * * * * * * * * * * 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明瞭皇民化運動的背景、內容與結果。 知道工業化及南進政策的原因、經過與結果。 一、明治維新(1868)後:「脫亞入歐論」 二、一次世界大戰後:應具有保衛亞洲的天職 三、民國20年(昭和6年,1931):「九一八事變」 四、民國21年(昭和7年,1932):成立「滿州國」 五、民國26年(昭和12年,1937):「蘆溝橋事變」 六、昭和13年 (1938):「建設東亞新秩序」 七、昭和15年 (1940):「大東亞共榮圈」 八、昭和16年 (1941):偷襲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 九、昭和17年(1942):中途島戰役失利,於是更急於榨取東南亞資源以支應戰局。 十、昭和20年(1945):日本投降。 提出者:福澤諭吉 時間:明治18年(1885) 內容: 認為若不能採納西洋文明,便不能保持國家的獨立,日本不能等待鄰國的開明來共同振興亞洲時,「不如脫其伍而與西洋文明國家共進退」 同其它西方國家共同來欺壓亞洲國家 原因: (1)不滿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所建構的世界秩序,實以美、英白種人為中心。 (2)日本的利益遭受歧視,於是不願再屈從歐美列強。 (3)認為日本身為有色人種唯一的獨立國家,應承擔起抵抗白人、保衛亞洲的天職。 1940年8月,日本近衛文麿 首相首度明白指出「大東 亞共榮圈」的名稱及指明 中國、朝鮮、日本、滿洲 國、法屬中南半島、荷屬 印尼、新幾內亞等大洋 洲,及澳洲、紐西蘭、印 度及西伯利亞東部等地為 大東亞之範圍。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的飛機和潛艇突然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以及夏威夷歐胡島上的飛機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