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服饰文化讲述
* * * * * * * * * * * * * * * 明代的朝服仍沿用前制,公服主要为明制乌纱帽,乌纱帽起源于唐,但明代的乌纱帽已成圆顶硬壳,两脚由窄长变为宽短,形如纺锤,称为“展脚”,因为是用乌纱制成,所以称为“乌纱帽”。 明神宗定陵出土的金丝皇冠乌纱折角向上巾 明朝的翼善冠 清代订立本朝服制,冠式沿用满族旗服,分为凉帽与暖帽两种。帽顶以珠玉宝石为饰,称为“顶珠”,根据顶珠的数、色、质来区分官品职别。如果帽后饰有金花或孔雀翎,则表示高贵显达,通常为一至三品高官所服用。 清朝顶戴花翎 古代帝王服装与官员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公服两类。在祭祀或大典时穿礼服,服式多为宽衣大袖。秦汉以前为交领,唐以后多为盘领,领、袖、裾都有缘边,绣有纹饰。后又从中分出朝服和祭服等小类。官员在职公事或接待宾客时穿公服,公服纹饰简约,不像朝服那样华丽尊贵。 周代帝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为礼服,头戴有垂旒的冕,身穿绘有纹饰的袍。据《周礼》记载,帝冕之服的纹饰共有12章,包括日、月、星、龙、山、火等图案。依据身份和用途不同,冕服又分为了六个等级。当时的公服是弁服,与冕服的区别是衣裳无章彩纹饰。此后一直到清末,冕服作为正式的礼服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袍到了唐代称为官袍,帝王及官员的公服是身穿圆领官袍,头戴幞头,足登乌皮靴。唐朝订立的官服制度,对以后历代影响深远。其一是品色衣制度,即以服装色彩区别品秩的高低。规定帝王的服色为赭黄,饰龙纹,称为“龙袍”,龙袍在胸前饰有“坐龙”,寓坐镇天下之意,龙爪要五爪伸开,象征威慑四方。规定官员三品以上者衣紫,四五品衣绯,六七品衣绿,八九品衣青。其二是革带制度,官员品阶不同,革带上的饰片有异。其三是章服制度。官员进出宫门,必带鱼符,据《新唐书·车服志》载:“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到了宋朝,虽然不再使用鱼符,但仍佩带表明品秩的鱼袋。 唐代鱼符 军机袋 明代以补服区分官阶。所谓补服,就是在胸背缀以象征不同官阶纹饰的补子。补子又叫“背胸”。封爵的官和驸马用用麒麟补,文官用禽类补,武官用兽类补。官服底纹则用蟒服(蟒,似龙,比龙少一爪)。 清代官服采用满制,但以补子为饰仍沿用明制。但补子比明代略小,明代文官的补子上有两只鸟,清代减为一只。官服是带马蹄袖的圆领袍,挂朝珠,遇大典还要在官服上加披肩。等级区别表现在:①补子纹饰定为九品制,一品文官是鹤,武官是麒麟;二品文是锦鸡,武是狮子;三品文是孔雀,武是豹;四品文是雁,武是虎;五品文是白鹇,武是熊;六品文是鹭丝,武是彪;七品文是鸂鶒,武也是彪;八品文是鹌鹑,武是犀牛;九品文是练雀,武是海马。②顶珠色彩和质料不同。一品为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che qu),七品素金,八九品花金。③腰带不同。一品用镂金衔玉方版四块,各玉版饰红宝石一颗;二品用镂金圆版四块,各饰红宝石一颗;三品用镂金圆版四块,不用红宝石;四品用银衔镂金圆版四块;五品用银衔素金圆版四块;六品用银衔玳瑁圆版四块;七品用银衔银圆版四块;八品用银衔明羊角圆版四块;九品用银衔乌角圆版四块。④袍上蟒纹数不同。文武百官的朝服为蟒袍,三品以上为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清朝官服具有明显的满族特点,例如袖口连接处装有马蹄袖,行礼时放下,礼毕卷起,又叫“龙吞口”。褂服也是清朝官服系列中的创造,用褂罩在袍服外,既能御寒,又便于骑射。 清代补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 中国服饰文化的制度形态 上古时期服饰 约在五六千年前,上古先民已从渔猎时代向初具文明的“耕而食,织而衣”的氏族社会发展。根据古籍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易经·系辞下》)等有关记载,特别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布帛和纺织工具实物,可大致推定5000年前华夏族的衣裳为上衣下裳形制。华夏族上衣的形制多为交领右衽。“衽”指衣襟,右衽是华夏族上衣的主要特征,而当时少数族人则多为左衽。孔子曾赞扬管仲帮助齐桓公阻止夷狄侵扰的功绩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这里的“左衽”指的就是少数族人的衣襟样式。除衣领、衣襟外,袂(音魅)和缘也是衣的重要部分。袂即衣袖,古代衣袖以长而肥大为惯制,垂臂时手不露出,所以古书上常说长袖﹑修袖。古汉语中有 “广袖”﹑“长袖善舞”、“拂袖而去”一类的成语。“缘”是衣的饰边,古人衣裳冠履的饰边忌用间色,而用正色质料。衣裳的饰边里外各宽1寸半,合今天的1寸。古人对衣缘很讲究,往往根据缘的质料和颜色给衣命名。例如以质料命名的有,用锦做缘的叫“锦衣”,用绡做缘的叫“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