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歇后语运用特点和修辞效用分析.docVIP

《儒林外史》歇后语运用特点和修辞效用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林外史》歇后语运用特点和修辞效用分析.doc

《儒林外史》歇后语运用特点和修辞效用分析   摘 要:《儒林外史》里的歇后语具有多样化和性格化的特点,其修辞效用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人、事的立体感,达到了语言的形象化,塑造了人物形象,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关键词:《儒林外史》 歇后语 运用特点 修辞效用   歇后语是汉语俗语中一类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因其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而为百姓所喜爱。歇后语最突出的修辞作用就是使语言具有形象性、诙谐性和讽刺性的特色。《儒林外史》这部代表着我国讽刺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学名著,其中歇后语的运用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本文将就《儒林外史》中歇后语的运用特点和修辞效用进行分析。   一、歇后语的定义   歇后语名与实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歇后语这个名称实际上指称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一种是将成语、典故或古书中的成句歇去后面要用的词,单将成语、典故等的一部分用在话中来代替要用的词,如用“友于”代“兄弟”、“杨柳细”代“腰”,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其称为歇后藏词语,认为这就是前人说的“歇后语”;另一种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后一部分是正题、是结论、是说明、是语义中心,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依据、是条件、是喻体,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陈望道将其称为譬解语,认为这是“新兴的歇后语”。前一种形式的歇后语由于使用范围比较狭窄,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光彩,现在已基本上为后一种形式的歇后语所取代。因此,本文讨论的歇后语为后一种形式,前一种不包括在内。   二、《儒林外史》歇后语的运用特点   据笔者统计,《儒林外史》中运用的歇后语共有二十六条次,数量不算太多,但运用得十分得体恰当,每条歇后语都各司其职、各尽奇妙,与作品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样化和性格化两个方面。   1.多样化 《儒林外史》中的歇后语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具有多样性。其使用的歇后语前一部分取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以历史典故为描述对象的,如“塞翁失马,未知是福是祸”;有以动物为描述对象的,如“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有以生活器物为描述对象的,如“马蹄刀飘里切菜――滴水也不漏”;有以鬼神为描述对象的,如“过了庙不下雨――忘恩负义”;有以某种动作、行为或现象为描述对象的,如“开弓不放箭――虚张声势”“水中捞月―― 一场空”;等等。这样广泛的取材,使歇后语前一部分所描述的形象显得生动活泼变化多端,也使歇后语后一部分要表达的语义重心形象、鲜明。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除了表示某种附加意义之外,主要起“引子”的作用,从中引出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注释与说明。“引子―注释”,就构成了歇后语特殊的结构形式。《儒林外史》将这一结构形式运用得非常多样灵活。有的歇后语“引子―注释”俱全。如(1)瘫子掉在井里,捞起也是坐。(《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2)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3)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差人)有的歇后语只出现前一部分,省去了后半部分,而且这一用法占了大多数,如(4)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儒林外史》第三回,胡屠户),省去了注释部分“心高妄想”;(5)滚水泼老鼠(《儒林外史》第五十回,凤四老爹),省了“一窝死”;(6)开弓不放箭(《儒林外史》13回,差人),省了“虚张声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歇后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使用得非常广泛,为人熟知,略去后半部分,既节省笔墨,又留有余味,让人思索。有的将前后两部分倒置使用,如(7)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差人)先说注释部分,再说“引子”,强调了语义重心“钱到公事办”。有时还将歇后语拆开活用。如第三回范进想去乡试,因没有路费而去同他丈人胡屠户商议,结果遭到胡屠户的一顿讥骂:“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心高妄想”拆开活用为“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似乎前一句已不能完全表达他对范进的鄙薄,癞蛤蟆都能想吃天鹅肉,而范进只能想吃天鹅屁,连癞蛤蟆的资格都没有。这条歇后语的活用将胡屠户粗鄙、刻薄、势利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2.性格化 《儒林外史》中的歇后语一共有二十六条,这些歇后语主要被用于人物的对话中,用在作者叙述中的极少,即使是用在作者的叙述中,也大多是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周进听了这话,自己想:‘瘫子掉在井里,捞起也是坐。有甚亏负我?’”(《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这种内心独白实际上也可以算在口语中。这二十六条歇后语不是平均分配到每个人物的语言中,而是依据人物的性格、文化层次、社会环境决定用与不用、用多用少。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