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不向世俗低头的“大导”.docVIP

林兆华:不向世俗低头的“大导”.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兆华:不向世俗低头的“大导”.doc

林兆华:不向世俗低头的“大导”   究竟是什么时候将林兆华导演叫作“大导”,已经是一件难以考据的事情了。一说20世纪80年代,一说90年代,而具体是谁说的并没有留下详细记录。尽管如今不少年轻观众会把他和香港导演林奕华弄混,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国诸多戏剧导演之中,也只有他能够独称一个“大”字。   2016年7月1号,大导80岁了。孟京辉说:“年轻人有时候显得很老成,他们的皱纹长在心里,但是这个人,满脸皱纹,但皱纹里都写着年轻。”赖声川说:“他是我非常仰慕的一位艺术家,他的戏很霸气,胆子很大。”濮存昕说:“他是中国戏剧的忠臣。”梁冠华说:“他是真正优秀的导演,别人无非是组织者。”余秋雨说:“他是一位真正进入自由王国的导演艺术家。” 《茶馆》剧照   耄耋之年的林兆华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甚至缺了几颗牙,但就是这么个看似普通的“小老头儿”,却能当之无愧地稳坐中国当代戏剧导演的头把交椅。   林兆华1936年生于天津,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早期作为演员进入北京人艺,1978年开始担任戏剧导演至今。几十年来,特立独行是他的一张标签,质疑和争议几乎伴随着他的每一部作品。但80岁的大导仍未被现实磨平棱角,正如他那标志性的穿衣习惯,外套常年围在腰上,感觉到冷的时候才套上,但是―只套一只袖子。   林兆华的导演作品超过70部,直追他的年龄。他不仅多产,而且多部作品都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的《绝对信号》《狗儿爷涅??》,90年代的《鸟人》《茶馆》,再往后还有《白鹿原》《窝头会馆》……80年代初中期,他与剧作家高行健合作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3部作品引发了中国实验戏剧的风潮。除了《野人》,另外两部都遭到过禁演。1982年的《绝对信号》是中国第一部小剧场实验话剧。这是一部反映青年生活的无场次话剧,剧情围绕着主人公黑子被车匪胁迫登车作案,在车上遇见昔日的同学小号、恋人蜜蜂和忠于职守的老车长逐步展开。这部启发人们去思考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的戏,排演过程并不顺利。为了过审,大导愣是想出了一个积极的主题―“挽救失足青年”。好不容易过了审,这个戏却只能在排练厅进行“试验演出”。万幸的是,观众反馈不错,演出场地便从一楼的排练厅搬到了三楼的宴会厅,最后到了大剧场。最终《绝对信号》演出了100多场,在当时的戏剧界很是轰动。   林兆华的作品创新大胆,风格多变,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不愿意做同一种风格传统的奴隶”,“无个性的创作,不是艺术,是模仿。重复就是倒退”。1998年的《三姊妹?等待戈多》就是他的一次创新尝试。契诃夫的《三姊妹》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两个创作背景不同、风格相去甚远的作品。大导选择将这两个作品合而为一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等待”,用他的话来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但是等待是一个更永恒的主题。因为等待,俄罗斯的‘三姊妹’与巴黎的‘流浪汉’在此刻的北京相遇”。但是,这部有着极致艺术风格的作品,在商业上却彻底失败了。原定在大剧院演30多场的戏,演到十二三场的时候实在撑不下去,每天只有几十个观众,大导只能喊停。   林兆华和易立明两个投资人,每人亏了18万,相当于当时的一辆富康汽车。现在说到这个戏,大导心中仍然满是落寞,“我排这个戏,不复杂啊,知音太少,心里太难受了”。 《哈姆雷特》剧照   1999年的人艺版《红白喜事》,林兆华第一次尝试了写实主义。舞台上能打出自来水,烟筒能冒烟,人还能爬上房顶……这些在现在的观众看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当时国内的戏剧界,这是第一次尝试。有人评价:“林兆华迷途知返,终于回到现实主义的路子上来。”老爷子不以为然:“我从来没有‘迷途’,更谈不上什么‘知返’。”   北京人艺与林兆华像是一对相爱相杀的亲人。林兆华既承认“自己愿意做人艺的儿子”,“没有人艺,就没有我林兆华”,同时又对北京人艺的“传统”持有保留意见,“我尊重人艺的传统,但我尊重的是焦先生50年代提出的‘中国学派’,我认为那才是人艺的精髓”。   近年热演的《窝头会馆》,就是由林兆华在人艺导演的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话剧。其中集合了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和徐帆这些大腕。这部作品票房超过千万,叫好又叫座,被列入人艺经典作品之一。但是有个性的老爷子却直言不讳地说:“票房好,那都是因为腕儿,不要被迷糊了。这部作品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没有太多价值,我不认为是经典。”   对于“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风格”、“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传统”的论调,老爷子也一直是强烈反对的:“‘深厚的生活基础、鲜明的人物性格、京味的语言特色’―这叫传统?!这叫风格?!有见识的戏剧家吃了什么迷魂药了?什么巴掌挡住了你的双眼?这是一般,特殊才是个性。”   相比人艺叫好又叫座的大制作,“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作品便不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