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昏侯墓书迹综说.doc
海昏侯墓书迹综说
[内容摘要]海昏侯墓出土的昌邑籍田鼎铭文属于小篆,但线条细劲直挺且没有粗细变化,转折处多为方折,与秦权量诏版铭文等秦篆一脉相承,这种书刻之风在汉代非常普遍;而墓中出土的漆器铭文和木牍书法真实地反映并代表了当时的隶书水平,呈现出书写自然而风格变化多样的艺术特征;马蹄金上的美术字又反映了当时隶书楷化的特征。
[关键词]海昏侯墓 西汉金文 漆器铭文 木牍隶书 马蹄金 美术字
自2011年3月正式启动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到2016年3月2日首都博物馆召开该墓考古新闻发布会暨考古成果展,历时5年的考古发掘可谓硕果累累。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中,既有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又有大量工艺精湛的错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和图案精美的漆器,还有制作精良的青铜器。在这些青铜器、漆器、酎金及简牍上面,留下了大量体现西汉时期书写特征的书迹,从书体分类来看,这些书迹主要是篆书和隶书。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些书迹作认真梳理。
一、青铜器上的“西汉金文”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里出土的青铜器中,既有战国时期的缶,也有西周时期的提梁卣,更有西汉时期的博山炉、青铜雁鱼灯、青铜鼎、豆形青铜灯、?T于、编铙、编钟及200万枚铜钱。墓中出土的战国缶和西周提梁卣虽然都只有一件,但足以说明墓主人喜欢收藏古玩。在这些出土的西汉青铜豆形灯和籍田青铜鼎上,铸刻着当时的篆书文字,我们姑且称之为“西汉金文”。从文字学的层面来说,“金文”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一般指商周青铜器铭文,这种文字在当时的钟、鼎上出现最多,所以也被称为“钟鼎文”或“吉金文”。我们虽然可以称海昏侯墓出土青铜器物上的铸刻文字为“西汉金文”,仅仅是因为这些文字也铸刻在青铜器物上,但从书体而言,已经不同于商周时期的金文了。
海昏侯墓出土的西汉金文,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籍田鼎上(图1)的文字。这件器物出土于主墓东藏椁中,其铭文共7行,每行2字,第六行3字,释文为“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c八斤,第二。”
这鼎之所以命名为“昌邑籍田铜鼎”,源自墓主人的受封身份。墓主人刘贺为第二代昌邑王,第一代昌邑王是他的父亲刘?m。刘髀是汉武帝与李夫人所生,也是汉武帝的第五子,于公元前97年受封为“昌邑王”,建都昌邑。而那时的昌邑位于今天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的大谢集镇。刘?m死后,谥号为“哀王”,史上也称之为“昌邑哀王”。公元前87前,刘?m之子刘贺5岁就继承了昌邑王位。公元前74年,因汉昭帝刘弗陵病逝且无后,霍光迎刘贺继承帝位。刘贺在位27天,因荒淫无度而被废,并被霍光遣送回昌邑,保留了昌邑王封号。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昌邑王刘贺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永修),四年后,刘贺病死,故今天发掘的墓也称为“海昏侯墓”,墓主人正是汉废帝昌邑王刘贺。所以,墓里出土的铜鼎名之为“昌邑籍田铜鼎”。
“籍田”也称“藉田”。“籍田”有两种说法,其一为职官之说,隶属于大司农。《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载:“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籍田”的另一种说法是指一种祈年之礼,《诗序》卷下有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毛诗注疏》卷二十八载:“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自周至汉,天子于孟春之际率诸侯国行亲耕之礼,从“籍田”二字可知,昌邑籍田铜鼎是昌邑王所铸礼器,主要用于祈年所用。而且从铭文可知,这件鼎容量为十斗,重四十八斤。
昌邑籍田铜鼎铭文属于小篆,线条细劲直挺且没有粗细变化,转折处多为方折,没有继承秦刻石小篆的圆转特征,而是与秦公簋铭文(图2)、秦权量诏版铭文(图3)等秦篆一脉相承,呈现出线条挺拔而方折明显、结体方整而富有变化的艺术特征。昌邑籍田铜鼎铭文的这种小篆是西汉时期较为常见的青铜铭文书刻风格,同时代或者稍晚的“西汉金文”都采用这种艺术风格。如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所制的《乘舆御水铜钟》(图4)铭文,其风格特征与昌邑籍田铜鼎铭文如出一辙。此外,海昏侯墓出土的豆形灯(图5),其铭文也是当时很典型的“西汉金文”。豆形青铜灯也称为“昌邑宫烛定”,是当时用来秉烛的青铜器物,上面的铭文内容为“昌邑官执烛定,重四斤十两。”(图6)其铭文的书刻特征与籍田鼎铭文也非常相似,线条瘦劲匀称,直来直去,少有弧线和圆转。但并不是“西汉金文”都没有圆转和弧线这样的书刻特征,从出土的“五铢”青铜钱(图7)可以看出,钱币上的“五铢”二字,就有明显的圆转弧线,而且字形端庄稳重,结构严谨规范,但同样属于小篆。从海昏侯墓出土的书迹来看,最能反映当时书写水平的是简牍上的墨迹和漆器上的漆书。
二、漆器、木牍隶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