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答案.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①1998年至2010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有了明显改善,高附加值零部件出口份额从1.8%上升到8.5%,中等附加值的资本品出口份额从3%上升到14%,而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出口份额则从1.9%降至1.1%; ②中国主要参与中后期生产工序的产品内分工,生产能力正在向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转移,但较低附加值的半成品和最终消费品仍占据出口总额的50%以上,进口中间品再加工出口的接包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③虽然中国在产品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已由简单消费品向复杂资本品,再向精密零部件升级,但比较优势依旧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最终消费品上; ④具体到代码从ISIC15到ISIC36的22个制造业部门,最终产品中的消费品和资本品都普遍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在中间品阶段,尤其是零部件阶段却多数处于比较劣势,多数高技术含量的中间品都需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 3、集中体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态势 ①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高的国家(地区)并不是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地区)——排名前列的包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爱尔兰和中国台湾等; ②东亚是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反映了以IT为代表的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是国际产品内分工生产模式深化、公司内贸易扩大的结果; ③2000年之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出口比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呈现出亚洲进口(东盟、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出口欧美的格局。因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中国高技术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来源地问题。 ④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依靠外资企业及加工贸易,通过吸纳国际信息产业转移的方式实现。 ⑤中国经济对外资的依赖体现在高技术制造业上更为明显,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有2/3依靠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是进口的。仅就2011年1月份来看,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中国共出口1507亿美元商品,其中外商出口占775亿美元,超过一半。即便是进口,外商所占份额也接近一半。 ⑥就国际比较而言,美国在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仅略低于中国0.4%,但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雇用了1亿人。美国的的劳动力生产率比中国高效近10倍; 成本方面,中国工厂工人的成本2000年只有美国的3%,2010年提高至9%,2015年将会达到17%,而到2016年,美国与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之差将收窄至7美分每小时。再考虑其他因素如:美元对人民币升值(BCG预计年均增长率为4%)、运费、税金及美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5年内“中国制造”的优势将会不断削弱。随着中国要素价格体系的重估,以往“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的发展方式必须变革。 二、我国当前贸易结构总体特征 1、作为跨国公司FDI实现要素价格套利的主要手段,两头在外(研发和销售阶段)、中间在内(零部件装配和生产)、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方式是中国参与国际专业化产品内分工、融入世界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生产的最重要渠道,也是当前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最主要方式。 2、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最终消费品阶段,中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承担大量的制造业外包活动,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主要扮演着“加工车间”的角色。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价值链的攀升,但远远还不足以彻底摆脱比较优势陷阱的束缚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阴影。 3、作为高技术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收入差距问题的延生,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反映出在当前的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中,发达国家的发包对象越来越涉及包括先进技术、设备等在内的核心生产工序,而不仅仅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 4、分工结构的升级必然要求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与之匹配,自然造成对国内高技术工人需求的增加,减少了低技术人员的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城镇熟练工和农村非熟练工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际产品内贸易对中国劳动力需求的拉动作用并非均衡地作用于不同水平的人力资本。 5、不能因为加工贸易可能存在的拉大不同生产要素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效果,就否定当前其在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并不是加工贸易本身导致了不同要素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是比较优势条件决定了加工贸易的所处地位和必然结果。 6、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规律,有引导、有计划的开展加工贸易,依托各层次、各行业和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的综合提高来努力提高中间品料件,特别是技术密集型料件的国产自给率,才是我国对待国际产品内分工贸易条件下收入差距问题的正确态度和立场。 1、贸易出口的微观分析——公司角度 2、出口增长的分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