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目录学第1讲序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版本目录学第1讲序言课件.ppt

漳州师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版本目录学 考试形式:考查课? 本课程是本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及其版本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文献检索能力,为其检索和运用历史文献资料,今后从事历史学教学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平时作业、上课表现、提问等)X30%+期末成绩(笔试成绩或者期末作业)X70%。 教材:杨燕起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8月版; 主要参考文献:黄永年主编:《中国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第1版; 施廷镛等:《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书目: 《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 《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齐鲁书社2002) 《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校勘学大纲》(倪其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校雠广义(版本、目录、校勘、典藏)》(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社1998) 《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中华书局1993)及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古籍整理教程》(时永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泽洪,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一讲 序言 一、文献及其理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1、避免常识性错误 从英国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一段话的翻译说起: “门修斯(Mencius)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以适应于所有大型帝国所建立的界域。” 乍一看,仿佛“门修斯”又是一位陌生的国际学术大师,这不过是译者开的一个“低级玩笑”,Mencius是孟子的英文通译名。 原文见《孟子·万章上》:“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更远的是《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也。” 看来格言不是孟子而是孔子说。 2、文献分类的混乱 如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巴蜀书社2003年9月版)存在的问题: 1 )分类问题, 《考》第五部分“新编五代艺文志”分类是沿袭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的分类,如下:石经、雕板九经、正史类、霸史类、杂史类、表状类、格令类、仪注类、声乐类、小学类、历算类、儒家类、道家类、释氏类、杂家类、技术类、舆地类、小说类、总集类、诗文集类、诗文评类等共计二十一类。 这样的分类“新”在那里?五代时期的经部著作只分“石经”、“雕板九经”两大类,是否合适?理由何在?“雕板九经”下将顾氏原来的材料重抄一遍又有何用? 2)版本问题,例如,“主要征引书目”列“《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四卷《后志》二卷,宋晁公武撰宋赵希弁考异,《续古逸丛书》本”、“《郡斋读书志》卷五,宋赵希弁撰,《四库全书》本”。问题是(1)四库并无此类;(2)《郡斋读书志》已有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不必称引四库。 (二)文献与古籍 古籍:古代典籍、古书、经典。 1、文献:文—文字,记载。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1)《论语?八佾第三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2)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郑注, “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 3)朱熹: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所谓贤人,当指那些博学多闻的人,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活字典”。 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把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时视为“文献”,这一点在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司马迁一方面作为太史令,大量阅读“史记石室金厘之书”(即国家藏书),另一方面到处游历考察,“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听取“贤人”所讲述的当地故事。 因此,《史记》的写作方法具有孔子所说的“文献”基础,可以称得上“文献足征”。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一些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 4)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说: 凡叙事,则本之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