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小麦赤霉病和番茄灰霉病化合物的活性基团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 ) 小麦赤霉病过去主要发生于小麦穗期湿润多雨的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1985年小麦赤霉病曾在河南省大流行。小麦赤霉病可使小麦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同时病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通用名:戊唑醇(Tebuconazole) 化学名:(RS)-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 分子量:307.8 分子式:C16H22ClN3O 理化性质:本品为无色晶体,熔点为102.4°C。 用途:本品属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抑制剂,是用于重要经济作物的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的高效杀菌剂,可有效地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种传轮斑病等。 通用名:烯唑醇(diniconazole ) 化学名: (E)-(RS)-1-(2, 4-二氯苯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戊-1烯-3-醇 分子量:307.8 分子式: C15H17Cl2N3O 理化性质:无色晶体,熔点约134至156℃,密度 1.32(20℃),水中溶解度4mg/L(25℃),丙酮、甲醇95,二甲苯14,己烷0.7 (g/kg,25℃),光、热和潮湿稳定。 用途:保护、治疗和内吸 通用名:咪鲜胺(PROCHLORAZ) 化学名: 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 分子量: 376.7 分子式:C15H16Cl3N3O2 理化性质:熔点:46.5-49.3℃,蒸汽压:(20℃)0.48mpa 溶解度(25℃):水55g/L,二氯甲烷、甲苯中600g/L。 通用名:咪鲜胺锰盐 (prochloraz-manganese chloride complex ) 化学名: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1H咪唑-1-甲酰胺-氯化锰 分子量: 499.91 分子式: [C15H16Cl3N3O2]4MnCl2 理化性质:白色至褐色砂粒状粉末,气味微芳香,熔点141-142.5℃,水中溶解度为 40mg/L,丙酮中为7g/L, 蒸气压为0.02Pa(20℃),在水溶液中或悬浮液中, 此复合物很快地分离,在25℃下其分离度于4小时内达55%。 通用名:多菌灵(carbendazim) 化学名: N-(2-苯骈咪唑基)- 氨基甲酸甲酯 分子量: 191.2 分子式: C9H9N3O2 理化性质:本品为无味的粉末,在215-217℃时开始升华,大于290℃时熔融,306℃时分解,不溶于水,微溶于丙酮、氯仿和其他有机溶剂。可溶于无机酸及醋酸,并形成相应的盐,化学性质稳定。 用途:多菌灵为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有内吸治疗和保护作用。 通用名:福美双(Thiram) 化学名: N,N’-四甲基二硫双硫羰胺 分子量: 240.44 分子式:C6H12N2S4 理化性质:密度:1.29;1.39~1.40(20/4℃) 熔点:146~ 148℃ 作用:属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保护作用强,另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内吸杀菌剂复配的伴药,即与多种内吸治疗剂复配制成混合杀菌剂,并可与其他保护性杀菌剂复配。 通用名:氰烯菌酯(Thiram) 化学名: 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 分子量: 216.23 分子式: C12H12N202 理化性质:原药外观为白色固体粉末;熔点123-124℃;溶解度(20℃):难溶于水、石油醚、甲苯,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稳定性:在酸性、碱性介质中稳定,对光稳定。 作用:氰烯菌酯属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戊唑醇 烯唑醇 咪鲜胺 咪鲜胺锰盐 多菌灵 氰烯菌酯 福美双 茎、叶、花、果均可危害,但主要危害果实,通常以青果发病较重。茎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导致枯萎病。叶片发病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 番茄灰霉病 苯并咪唑类 20世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