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认识地震.doc

【基礎地球科學科數位教材發展教材單元內容暨教學活動設計教案(含詳細旁白稿)】 單元編號 3-1-3-11 單元名稱 認識地震 對應課綱 3-1-3固體地球的結構 預計教學時間 25分鐘(實體教學時間) 教學模式 1.引起動機 = 2.觀察與反思 = 3.形成抽象概念 = 4.應用與驗證 單元內容簡介 學習目標 知道地震波的特性。 課程內容 以動畫並配合解說,模擬地震波傳遞過程,了解三維地震儀如何獲得地震記錄資料。 以動畫並配合解說,分析地震波的體波在地球內部的波速變動情形。 學習評量 以簡報、圖片、網頁的工具評量學生能否從體波的波速變動情形,指出地球內部的層圈結構。 並加入如何分析地震資料(p波、s波及表面波的訊號),且能夠透過地震資料作震央定位。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流程、教學內容 時間 教學元件 旁白稿 參考資料 【引起動機】 以挑選西瓜比擬用地震波探測地球結構的方法: 通常在購買西瓜時會拍打西瓜表面,聆聽拍打的聲音,判別西瓜的含水量等特性。 探測地球內部構造時,便採用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遞情形,來了解結構分布。 實體教學 3分 編號 3-1-3-1-a《挑選好西瓜》影片 各位同學,今天這堂課,我們將學習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以及如何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最終將讓同學學會地球結構的分布。 現今科學家在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鑽井、地層電阻變化、地熱流分布等…但是,如果要能夠完全瞭解地球內部的整個結構,最好的方法還是透過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變動情形來做分析。 用波動來分析物體內部結構,聽起來好像很難,但這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很常見。例如:在挑西瓜時,我們會拍打西瓜表面,透過傳回的聲音特性,來判別西瓜的成熟度。如果是尚未成熟的西瓜,拍打傳回來的聲音是清脆的,有如拍打額頭發出的聲音;如果是過熟的西瓜,拍打傳回的聲音是厚實、咚咚音,有如拍打腹部發出的聲音;如果是熟的正好的西瓜,拍打傳回的聲音是空曠的,有如拍打胸部發出的聲音,這也是最好吃的西瓜。 由於地震發生時,會產生能量強大的地震波,所以我們便可以透過地震波的變動情形來探討地球內部的變動嘍。 家有妙招, 巧挑西瓜 http://video.sina. / v/b 1574084275. html 設計理念 見教學活動設計 元件設計 1分 設計要求 要有拍打時產生的聲波模擬圖。 元件必須能夠完整進行教學過程,如有未盡事宜待正式製作時加入。 【觀察與反思】 了解三維地震儀如何獲得地震記錄資料 實體教學 5分 編號 3-1-3-1-b《地震儀原理》互動式動畫 在瞭解波動的特性後,現在我們來看看地震發生之後,我們可以透過地震儀獲得到那些資料。 當斷層破裂、火山噴發或其他現象造成能量釋放的情形出現,我們便可感受到地震的現象。此時,我們可以透過地表搖動的特性,對地震現象作紀錄。 地震儀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固定在地表的基盤,固定在基盤上的轉筒與紀錄紙,以及懸掛在地震儀上的重物,三個部份。 紀錄地震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擺錘或彈簧把重物懸掛於儀器中,重物上裝有筆針,再把地震儀安置於地面上,當地面因地震產生振動時,所有運動不會立即傳到地震儀中的重物上,重物因慣性而不動,但儀器上的轉筒及紀錄紙會隨地面產生振動,與筆針產生相對運動而紀錄震波。地震儀可紀錄地震波的到時、震幅及地震波的種類。http://taiwanpedia. culture.tw/web/ content?ID=3383 參考資料2: 地震儀原理動畫參考資料1-地震儀原理 地震儀原理動畫參考資料2-水平方向地震儀 地震儀原理動畫參考資料3-垂直方向地震儀 地震儀的圖片像 地震儀原理動畫參考資料2-水平方向地震儀 地震儀原理動畫參考資料3-垂直方向地震儀 設計理念 見教學活動設計 元件設計 2分 設計要求 三維地震儀都要顯示。 元件必須能夠完整進行教學過程,如有未盡事宜待正式製作時加入。 【觀察與反思】 地震波可分為穿透內部的體波與停留地表的表面波。 1. P波(體波):縱波,波速最快;可穿透固、液、氣體。 2. S波(體波):橫波,波速較P波慢,比表面波快;只能穿透固體。 3. 表面波:波速最慢,會對地表造成破壞。 實體教學 5分 編號 3-1-3-1-c《震波種類》互動式動畫 波動是能量傳遞時造成質點運動的情形,而地震波就是地震發生後,能量從震源向外傳遞,造成地層運動的現象。 首先我們來觀察地震紀錄紙上的資料,從圖上振幅變動情形,我們可以發現有三個位置變動的幅度特別明顯,這代表有三種不同的波動,先後到達地震測站位置,其分別為P波、S波與表面波的訊號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