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造山运动.ppt
造山運動 板塊間的互相擠壓,使地層褶皺、發生斷層或火成活動,地殼因而隆起形成山脈,稱為『造山運動』 臺灣地區的造山運動 臺灣位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碰撞地帶 造山運動激烈,高山峻嶺遍佈,地層多褶皺、斷層 造山運動 岩層因地殼變動而發生褶皺,在隱沒帶 附近受擠壓隆起成山脈的作用。 原來堆積在大陸邊緣的巨厚沉積物,受 板塊相互擠壓隆起而形成褶皺山脈。 (1)岩層除了發生褶皺和斷層,還伴隨有變質作用和岩漿活動。 (2)喜馬拉雅山是歐亞板塊和印澳板塊聚合碰撞形成。 (3)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和臺灣中央山脈也是板塊碰撞所造成。 變質岩 變質岩是原本已經存在的岩石經過高溫高壓產生變質作用所形成。 (1)褶皺山脈中的岩石,尤其是核心部分,因受板塊間相互擠壓而使溫度與壓力升高。 (2)岩石中原有的礦物受高溫高壓作用,生成新的礦物或改變礦物的顆粒大小、形狀與排列方式。 如果原本岩石含有片狀礦物,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片狀礦物容易發生規則排列而形成「葉理」構造;但是並非所有的變質岩都具有葉理。 地質構造現象 褶皺: 岩層受到外力作用,慢慢彎曲而產生永久形變, 呈現波狀的現象;一般分為背斜和向斜構造兩種。 節理(高2;課外) 岩層受到外力作用而產生的破裂面,但破裂面 兩側的岩層無相對錯動。 斷層: 岩層受到外力作用而產生破裂面,且破裂面兩 側的岩層沿著裂面發生相對錯動。 變質作用(一)溫度與壓力 岩石長期受較高之壓力和溫度作用,所含的礦物在固態下重新排列,甚至結晶出新的礦物,形成『變質岩』 常見的變質岩(具有葉理) 板岩、片岩、片麻岩: (1)頁岩或泥岩含有大量片狀礦物 (黏土礦物),依據變質程度 由小到大分別形成具有葉理構 造的板岩、片岩、片麻岩。 (2)花岡岩(含有雲母)變質後會 形成具有葉理的花岡片麻岩。 角閃岩: 玄武岩受高度變質作用,生成富 含長條狀角閃石的角閃岩。 變質作用(二)岩石原來的成分 常見的變質岩(不具葉理) 大理岩: 由石灰岩變質而來,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因為方解石並非片狀礦物,所以大理岩僅是礦物顆粒增大而 不具有葉理。 石英岩: 由石英砂岩變質而來,主要成分為石英,石英也不是片狀礦物,所以石英岩 也不具葉理。 地震發生原因 天然 斷層 火山活動 山崩 隕石撞擊 臺灣地區的變質岩 由西向東,溫度和壓力的作用愈來愈大,變質程度愈來愈高 主要分佈在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東側的變質岩,年代最為古老,屬中生代 因板塊長期碰撞擠壓造成 發生在中洋脊和轉形斷層的地震 斷層種類示意圖 斷層形式及它們與施力關係示意圖 彈性反彈理論示意圖 斷 層 岩層受力破裂,且破裂面兩側岩層發生相對錯動。 依據斷層面兩側岩盤相對運動情形,可將斷層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及平移斷層三類。 隱沒帶的地震 地震成因 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斷層引起。 (1)岩層受力會產生變形甚至斷裂,若破裂面兩側的岩層發生相對的位移,就稱為斷層。 (2)長期聚積的能量因岩層斷裂而在瞬間釋出,藉由地震波的形式,將能量向四面八方傳播,引起地殼震動。 大體而言,板塊交界地區由於擠壓、拉張或錯動的作用特別強烈且集中,因此,在板塊邊界的岩層特別容易發生斷裂而引起地震。 張裂性與錯動性邊界的地震 張裂性邊界的地震: (1)岩層受張力作用而發生正斷層。 (2)中洋脊附近的地震主要是由裂谷的斷層活 動和岩漿活動所引起。 (3)因為海洋板塊較薄,震源很淺,規模也不大。 錯動性邊界: (1)中洋脊破裂帶上,約垂直於中洋脊方向所發 生的斷層主要是轉形斷層,例如美國加州聖 安得列斯斷層。 (2)一般而言多為淺源地震。 聚合性邊界的地震 斷層沿著隱沒的板塊發生,因此震源深度沿隱沒方向逐漸變深,由淺源到深源地震都有。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此型地震的主要地區,常有大規模的地震發生。 臺灣地處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擠壓地帶,因此地震頻仍;西部由於較花東地區人口稠密且震源較淺,因此 較容易造成嚴重災害。 斷層引起地震 候風地動儀 西元132年,東漢時期的張衡,發明全世界最早的偵測地震的儀器 地震觀測 地震測站的地震儀可以接收地震波造成的地表震動情形加以紀錄,根據地震紀錄的振幅和地震波到達時間等資料,就可以估計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大小 地震觀測的要項: (1)地震發生的時間。 (2)震央的位置。 (3)震源的深度。 (4)地震的規模。 (5)各地的震度。 震央、震源與震源深度 震源: 在斷層面上,岩層最先開始斷裂的地方。 震央: 位於震源正上方的地表位置。 震源深度: 震源的深度,也就是震央和震源的距離。 921震災照片(石岡埤豐橋) 921震災照片(斷層帶上的房屋) 921震災照片(石岡埤豐橋) 地震儀原理 不論地震儀的形式為何,基本上都是根據慣性原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