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主寒暑,月主风雨.doc
日主寒暑,月主风雨
估计旧时普通人的生活不怎么样,不然月饼干吗要做那么甜呢?我小时候不喜欢吃月饼主要就是因为太甜。其中的青红丝我尤其不喜欢,现在喜欢了,可是却见不到那东西了。有一回我跑了好几个店,就想找个五仁青红丝的月饼,可就是找不到,好像没人做了。
人的口味实在奇怪,小时候不喜欢吃的某些东西,年纪大了就会想,特别想吃,难道真是老了吗?
有一年我无意中查出血糖很高,医生说你这就得算是糖尿病了,以后得管住嘴,甜东西就不能吃了。不说还好,让他这一说,我忽然就特别想吃点甜东西,就想起月饼来了,还有蜜食。不在节令上,月饼没得买,回家的路上就买了些蜜食,得空就吃一块,心想以后就落不着吃了。一来二去的,糖尿病就没了,自愈了。不过这个是我的个案,也许当初就是误诊,大家别用这招,还是谨遵医嘱的好。
有关月饼的来源,说法很多。但是我认为“祭月”的说法比较靠谱。中国历史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大致上属于泛神论者,多取实用主义的想法,需要谁就祭谁。比如历史上就有很多“虫八腊庙”,字库里都没这么个字,读作“巴西”,其实就是祭祀蚂蚱神的,古时候蝗灾来了,乡民无力抗衡,只好建一座庙,敬奉敬奉,你赶紧走吧,到别处去祸害别人,别祸害俺。
祭月却不是胡来的。日主寒暑,月主风雨。农耕民族靠天吃饭,期盼的就是风调雨顺,所以月神必须祭。月亮真有这么厉害吗?能管风雨?还真有这么厉害。以现代的知识看,引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虽然太阳质量巨大,但是月亮距地球却比较近,所以月亮对地球的引力是太阳引力的好几倍。古人虽不懂这些,但是直观的感觉还是有的。比如大海的潮汐就和月相的变化有关,女性的生理周期也和月相周期有关,这都是月亮的引力带来的。其实还有不易见的,就是大气潮,也就是风。当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高压、低压带会有变化,带来固定的风向变化,那叫季风;季风之外就要靠引力的变化了,古人在汉唐之际对此已了然于胸。
现代的气象学是通过气象卫星从高空向下看,看云卷云舒,东游西逛;古人的气象学却是天象学,是站在大地向星空?t望的,说起来格局比今人要大。现在人不用这个办法了,想用也用不成,星空都让雾霾给遮了,眼神不行,看不见。
记得年初时,气象台还说今年受最强“厄尔尼诺”的影响,会有较大的旱情。其实按照《黄帝内经》里五运六气的看法,今年的暴热暴雨的极端天气是很明显的,旱情当在2017年夏,有小旱。我曾经在年初和朋友说起来过,遭到大家的讪笑,说是用两千年前建立的方法预测当今的天气,实在是有点痴人说梦的意思。其实天不变道亦不变,两千年来虽说气候有温暖期、寒冷期的起起伏伏,但是大的规律性的东西依然未变。两千年相对于数十亿年的天体来说,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古人祭天、祭地,祭月、祭祖,各存道理,不过祭归祭,礼成,祭品却是大家分着吃了,这有点不大够意思。不过不吃又能怎么着呢?浪费终归不对,吃了也好,让大家念着个好,一切福分全拜神灵所赐。
月饼是祭月的。月为太阴,为土之精,其色黄,位居中央,其味甜,故而月饼一定是要甜的。月饼又是圆的,不能做成月牙形,花好月圆,意味着圆满。
以前讲究桂花月饼,我小时候还吃过,现在似乎不多见。
大多数花都是春天里开花,桂花却是在秋季开花,故其性辛,乃得金气之故也,散寒化瘀,味道也好。在民间传说里,月宫里栽种的就是桂树,吴刚拎了斧子砍呀砍呀,桂树却生生不息,不见凋敝。神树是也。
中秋时节,正是斗蛐蛐的好时日。
旧时老北京斗蛐蛐,玩得雅,朋友之间不斗钱,斗月饼。提前约了局,定好某月某日于某处有“秋兴”之约,赌资月饼一斤。当日一斤月饼也就几毛钱的事,图个开心,没人在乎。点心铺也会来人照应,不必带太多月饼来,大多是月饼票,茶局早已伺候好,输了的交上一张月饼票,赢家领了票,有的当场用月饼票换了月饼出来,大家喝着茶,也就分着吃了,就是为了个乐,没人真的计较输赢。大家不伤和气,反而更亲了。为什么呢?一块吃过月饼,就和亲人一样。
如今华人散布世界各地,亚洲人看上去都差不太多,一时不好分辨。可是如果到了中秋时节,手里拎了月饼的,不用问,那一定是中国人。文化不只在书里,习俗是深入骨髓的文化。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海外听到蟋蟀的叫声,就以为是四川乡下的那一只。四川诗人流沙河写了一首《就是那一只蟋蟀》以为唱和,诗中唱道: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