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化学》中火柴头中硫元素、氯元素的检验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与.doc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9年第6期发表
对苏教版《实验化学》若干实验设计的探讨
1吴晓妮 2毛杨林
(1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2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324000)
苏教版教材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实验探究两个主题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源于生活,一改以往化学实验过于学科化的特点,避免了一些性质实验的程序化和机械化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了解身边物质发生作用的原因揭开神秘现象的面纱,充分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并体验到通过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对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
1.教材呈现
08苏教版《化学实验》第33页“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实验操作描述如下:
方案一
“取两只洁净的小烧杯,标记为甲、乙,装置如图1,在乙烧杯中加入10ml浅红色 0.01mol.L-1KMnO4酸性溶液。将两根安全火柴伸入甲烧杯里,再用一根燃着的火柴点燃火柴头,待火柴头烧完,即将火柴移出,迅速将甲烧杯倒扣在乙烧杯上,轻轻振荡乙烧杯,可见高锰酸钾溶液很快褪为无色。”
方案二
“用漏斗、试管、注射器、导管等组成如图2所示装置。将两根安全火柴放在漏
斗下面,用一根燃着的火柴点燃火柴头,使火柴头燃烧。慢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进行抽气,让火柴头燃烧产生的气体通过浅红色的0.01mol.L-1KMnO4酸性溶液。”
2.问题分析
方案一与方案二各有优缺点。
方案一的优点是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缺点是:①火柴头在开放性装置中燃烧,有散逸,若作为学生实验多组同时开出,教室中会有较多污染性气体。②烧杯乙放于桌面,则火柴及烧杯甲需一人手持,那么另一根火柴的引燃则需第二人的参与。即该实验装置看似简单,但需两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方案二的优点是利用针筒抽气形成压强差,将燃烧所产生的SO2气体吸入试管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褪色明显,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少;存在的缺点为:①仪器数目虽不算太多,但试管需夹持仪器辅助。②实验中针筒的抽气及火柴的点燃仍需两位同学共同协作,无法一人独立完成。
尤其是两方案都只单纯考虑了对S元素的检验,若要对其中Cl元素进行检验,则需收集燃后的火柴头灰烬或另取火柴摘下火柴头放入其它仪器另行操作,缺少对实验连贯性的考虑与设计。
3.改进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在方案二基础上改进如图3所示,略去装置中间的试管,将KMnO4酸性溶液预先装入针筒中,让针筒抽入的SO2气体直接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而让溶液颜色褪去。改进后仪器数目减少,更为简约,KMnO4溶液褪色现象也很明显。但缺点仍在:针筒的抽气与火柴的点燃同样无法由一人完成,对Cl元素的检验仍不具备实验的连贯性。
我们将实验装置改进如图4所示,将火柴头(两颗)放入小试管中,在离试管口1/3处塞上浸有酸性KMnO4溶液的棉花(注意不要离试管底太近,否则在火柴燃烧时容易被烧着变黑,影响对棉花上紫色褪去现象的观察),用试管夹夹持置酒精灯上加热,约8-10秒后火柴头剧烈燃烧,产生的SO2快速使棉花上的紫色褪去,现象明显。半分钟后,待产生的SO2被KMnO4溶液充分吸收,且试管底部温度略下降后,用镊子取出已褪色的棉花,往试管底部残留的灰烬中直接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静置,观察到试管上层液体中有白色沉淀(AgCl)生成,即证明火柴头中含有Cl元素。
该方法的优点为:①实验密闭性好,产生的SO2不外泄,对环境污染少;②棉花上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快速明显,易于观察,;③对Cl元素的检验在同一装置内完成,无需另外收集灰烬,实验的操作连贯,一气呵成,并可一人独立完成。
二、“苯酚与甲醛反应”实验设计的问题与改进
1.教材呈现
08苏教版《化学实验》第29页拓展课题2-2中“苯酚与甲醛的反应”,装置如图5所示,实验操作描述如下:“合成线型酚醛树脂:取一支试管,加入2.5g苯酚、2.5ml40%甲醛溶液,再加入2ml浓盐酸,振荡、混匀,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置于沸水浴中,加热5~8min。将试管从水浴中取出,并把生成物倒入培养皿中,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
2.问题分析
该反应涉及的三种反应物:苯酚晶体、甲醛晶熔点40.5沸点181.7原型质毒物,一切生活个体都有毒杀作用其蒸气由呼吸道吸入,高浓度酚蒸可引起急性中毒神经中枢麻痹对神经系统损害大甲醛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其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0.06 -0.07 mg/ m3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 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6 mg/m3,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 mg/m3时,会立即致人死亡氯化氢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过呼吸道危害人体健康。长接触氯化氢可引起喉粘膜刺激,鼻粘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