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使命式學習實踐高等教育之逆境教育.pdfVIP

以使命式學習實踐高等教育之逆境教育.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使命式學習實踐高等教育之逆境教育.pdf

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 GCCCE2006 论文集 以使命式學習實踐高等教育之逆境教育 Practice Adversity Education by adopting Mission-based Learning 石岳峻 沈瑞棋 高雄餐旅學院通識中心 高雄, 812 電子郵箱 stone@mail.nkhc.edu.tw 摘要 本文藉由在非高等教育中實施逆境教育的經驗與研究結果 以使命式學習的 概念設計出適合搭配通識課程實施的逆境教育學習活動 希望利用這些學習活動不僅 讓學生能學習統整不同領域知識 更能學習如何在壓力下完成工作 關鍵字 使命式學習 逆境教育 Abstract: The adversit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to assist individual under his will to overcome and get rid of any interference, destruction, damage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dversity education in non-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esigns a mission-based learning activity to suit with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We hope to help the student learn how to integrate different domain knowledge and complete the work under the pressure. Keywords: mission-based learning, adversity education 1 前言 學者Glasser 早在 1969 於 無失敗的學校 (School without Failure)一書中就指出 學校的主要問題乃在於失敗的問題 學業上的失敗 挫折是形成問題學生的一大原因 前臺灣教育的問題之一則是太過強調學習的競爭性 以及它所製造的氣氛對學生所 生之影響 從早期的聯考 到如今教改所提的基本學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或是指 定學科考試皆然 這些考試所形成的學習競爭性與 境 不僅讓學生未能從考試的夢 魘中 醒 反而落入更大的噩夢 中 竟考試是一種競爭 而競爭的本質是要將某 些人壓倒 使其處於下風 基本上這就形成了屬於一種彰顯能力的學習結構 容易引 起學生們在結果的歸因上變得較為 能力導向 (ability-focused) 也就是失敗導因於 自己的能力不足 儘管目前許多教育學者採用許多不同的評量方式 但仍偏重與他人 的比較來評估個人的能力 其目標在於勝過他人或者以較少的努力與他人 鼓相 (Jagacinski Nicholls, 1987) 社會性比較的訊息(即其他人表 如何) 已成為社會衡量 能力的常用尺碼 所謂 歸因 指的是個體對事件或結果所知覺到的原因(Weiner, 1985) 把失敗歸 因於能力低的學生較易持失敗的預期 並相信沒有任何行為反應足以改變未來 相對 的 把成功歸因於能力高的學生會預期未來會持續不斷的成功 偶爾的失敗不過是暫 時性因素所造成 因此未來還是願意繼續努力 因此 歸因理論的有一個主要假設為 未來行為受個人對先前結果之歸因的影響(Weiner, 1972) 學校教育因此長期受到引導 老師常會因為擔心學生做負面的歸因 而特別將測驗或是作業的難度降低 採用大多 數學生都能達到的標準 這是一種 量力而為 的教學策略 教師為了避免打擊大部 F-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 28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