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村子迈向现代化的奋斗史.doc
一个村子迈向现代化的奋斗史
通过对裴寨村的参观走访,我目睹了这个小山村在走向现代化之路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走在致富之路上的裴寨村日新月异,村里的传统却依旧被村民所保留和传承。
高铁列车在河南的乡村大地上呼啸而过,当顺利抵达河南省新乡市时,我猛然意识到地区发展在中国是何其任重而道远。在新乡这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地级市,生活着大约600万人,这个数字超过了许多欧洲国家首都的人口数量。如果以国家为单位计算,整个河南省的人口总和在全世界能排到第12位。当我还在努力消化这些数字时,一行人坐上了前往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的汽车,去那里真正体验一把中国的乡村生活。
在保留传统中发展
一套已经废弃的老式打水工具孤零零地立在裴寨村中央,这是过去贫苦日子的真实写照。十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还在为维持温饱而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而如今村民获取生活用水已方便很多。深藏于太行山南的裴寨村交通不便,水资源极为匮乏,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航拍照片的对比,可以看出现代化的水库和灌溉系统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巨大变化:曾经裸露在外的贫瘠土地,如今已被大片绿油油的田地所覆?w。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寨村村委会主任裴春亮解释说:“水资源对裴寨村来说至关重要。有了稳定的水源,才有了村子的发展。”裴春亮是土生土长的裴寨人,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成功后不忘慈善,为推动当地的发展投入了巨额资金。
裴春亮是对的。蓄水工程的修建使村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占据主动,裴寨村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原有的建筑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房。为了更好地了解裴寨村过去的面貌,我们来到了附近的一个村,这个村子还未能跟上裴寨村发展的步伐。在这里,坑坑洼洼的道路两旁是破败不堪的村舍,有些屋舍已久无人居。几条无家可归的狗在路旁成堆的垃圾中翻找着食物。大部分村民依旧靠务农维持生计。想到裴寨村曾经也是此番光景,更觉裴寨人如今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
宽阔的裴寨村广场上,当地学校的孩子们用自己设计的艺术作品欢迎着远道而来的访客,篮球场、乒乓球桌、精心维护的健身器材全部向村民开放。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楼房早已取代破旧的屋舍,成为人们的新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类似景象在中国城镇随处可见。那么,裴寨村为什么仍旧具有其独特的乡村气息呢?答案就在村民身上。深入探究就会发现,一座村庄的传统并不会像那些旧村舍一样说消失就消失。在裴寨村,老人们依旧每天聚在一起晨练,然后回家照看父母已去上班的孙辈。到了下午,他们会坐在自家院子里享受午后的阳光,院子里或是种满蔬菜,或是晾晒着洗净的衣服。村民的家整洁而温馨,乡村生活的点滴印记依旧留存。尽管村子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仍旧一如从前。也许改变即将到来,因为如今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对父辈所经历过的困苦已没有概念。不过,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发展仍交织在一起,共同描绘出裴寨村如今的样子。
“吃是件大事”
旧习难弃,饮食习惯尤其如此。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说,裴寨村也不例外。我们一行人受邀与其他访客一起共进午餐,地点就在村广场一头一间干净、明亮的大厅内。尽管室内装潢现代,但烹饪方式依旧传统,室外支起一口大锅,锅下的炉火烧得正旺。端上桌的是一份上面浇有炖菜的米饭,十分美味。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如此强烈,尤其在看到上菜的人不断进出大厅,将美味佳肴从室外送入屋内时。有村民告诉我,无论家中的厨房设施多么完备,都无法改变村民对传统烹饪方法的坚持。这在整个裴寨村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我们不止一次看到村民在屋外的老式炉灶上蒸馒头,而他们身旁就是设施齐全的厨房。“吃是件大事,因为它决定着你对一个地方的评价。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大饱口福,那里一定会给你留下好印象。”裴春亮这样说道。
裴寨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留恋,在当地举办的红薯粉条文化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裴寨村的历史上,贫瘠的土地和干旱的天气使红薯成为当地人长期赖以果腹的一种农作物,帮助村民挨过了一段又一段困难时期。如今村里人都富了起来,便设立红薯粉条文化节,通过现场制作红薯粉条来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庆祝活动上的粉条制作区域面向游客开放。伴随着现场演奏的传统音乐,我亲眼见识到了红薯变成粉条的全过程。首先将红薯切成小块,加入面粉捣成糊状,制成粉浆。然后把粉浆倒在类似筛子的模具里漏粉,从筛眼中漏出来的就是又细又长的粉条。粉条直接漏入一锅沸腾的水中,锅下是燃烧的炉火。制粉师傅们动作迅速、手法娴熟,他们身上洁白的工作服即使放在高档餐厅后厨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此刻却与不断冒出的炉烟和烧得正旺的炉火形成鲜明对比。粉条在锅中稍煮片刻便被捞出来,挂在架子上在日光下晾晒,晾晒完成后就可以用来烹制各种佳肴了。62岁的村民王中美和他的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