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分子工程和纳米技术的生物检测与分离新方法.pdf
第十七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
PL—06
基于分子工程和纳米技术的生物检测与分离新方法木
王柯敏”
湖南人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中心,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
关键词:分子工程,纳米技术,微流控芯片,纳米颗粒
将分子工程技术、生物纳米技术和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一系列适合微量样品高灵敏
检测和高效分离的新方法,有望在色谱分析研究中得到应用。
基于核酸分子探针和工具酶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发展了核酸片段传感(Nucleotide
Fragment
Sense,NTFS)技术平台,实现了核酸连接、磷酸化等重要生命过程的实时信息获取,并将其与微
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微量样品中ATP等重要生物小分子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方法。
基于核酸分子探针技术、纳米颗粒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技术
平台。该平台既具有阵列芯片通量高,可进行多因子同步分析的特点,又具有微流控芯片集成度高、
反应速度快、试剂消耗低的特点,且便于操作。已用于多种肿瘤侵袭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检测不
同细胞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热点,为肿瘤的基础研究、早期诊断以及药物筛选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
手段。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和纳米金颗粒信号放大技术,
发展了用于痕量分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DNA传感器,对于复杂生物样本的检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
值。利用SPR技术还研究了固定化DNA单层的电致开关行为,并通过电场调控固定化DNA探针的
取向,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采用荧光染料嵌入的功能化核.壳纳米颗粒代替传统的荧光染料对生物分子进行修饰,建立了一
种新型生物荧光标记方法。基于这一新型标记方法,很好地实现了包括肝癌、胃癌等体外培养的肿
瘤细胞、血液混合细胞中的肿瘤细胞、裸鼠移植瘤分离的肿瘤细胞、裸鼠移植瘤肿瘤组织切片、裸
鼠移植瘤活体的高灵敏检测,以及抗肿瘤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凋亡程度与凋亡过程的实时监测;构
建了结核杆菌、SARS病毒等重要病原微生物快速、灵敏检测的新技术。
基于氨基化硅壳纳米颗粒/氨基化硅壳磁性纳米颗粒与质粒DNA的静电吸附原理,建立了基于
氨基化硅壳纳米颗粒/氨基化硅壳磁性纳米颗粒的质粒DNA快速分离纯化方法,该方法免去了传统
分离纯化质粒DNA的酚/氯仿法的毒副作用和操作繁杂等缺点,为DNA的分离纯化提供了一种新的
手段。基于静电吸附和亲和吸附分离原理,开展了氨基化硅壳磁性纳米颗粒/硅壳磁性纳米颗粒在蛋
白质分离中的应用,为蛋白质分离、纯化提供了新的分离介质和研究手段。
参考文献
et Acids
a1.,NucleicRes.,2005,33(11),e97
【I】Z.Tang,K.Wang,W.Tan
et
『21 C.Ma,Z.Tang,K.Wanga1.,ChemBioChem,2007,8(13):1487-1490
’国家自然科学皋会20620120107)资助项目
“通讯联系人,f柯敏,Email:kmwang@hnu.cn
9
第十七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
et 1
【3】L.Zhou,K.Wang,W.Tanga1.,Anal.Chem.,2006,78(17):6246-625
et
【4】J.Wen,X.Yang,K.Wang
a1.,Biosens.Bioelectrort,2007,22(11):2759.2762
et
【5】H.Zhang,X.Yang,K.Wang
a1.,Electrophoresis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