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体与工夫.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心体与工夫.doc

論王心齋所理解的心體 中央大學中文所 余姒倩 一、前言 《明儒學案》論述王學發展,另立泰州學案,由此可見黃宗羲以為其思想有獨特之處。泰州學派以王心齋為首,其對心體的理解,以悅樂、自然平常來說,是其重要見解,劉蕺山便以為「尋孔顏樂處」之論,「近儒王心齋先生所著〈樂學歌〉則曰……可謂一箭雙雕,學樂公案滿盤托出」。儘管陽明不著重以此說心體,然心齋對陽明良知學仍有繼承的部分;另一方面向前推進一步,使良知心體更顯親切平易。本文主要探討心齋對心體之理解,首先論述陽明「樂是心之本體」,以討心齋之理解之淵源;再論心齋自身思想,探究其所繼承與開新。另外,心齋自覺提出自己的學問核心乃在「格物」,而「淮南格物」確實是他思想中相當獨到的,其以本、末來說明身與家國天下的關係,認為「本末一貫」、「萬物一體」,展現了以「尊身」、「安身」為起點的社會實踐性格;此與心齋重視師道,提出「出必為帝者師,處必為天下萬世師」是一致的。有以為心齋對心體的理解與其社會實踐性格有不甚相契處,當然「淮南格物說」確實可為直接主要的說明,然心齋以悅樂自然理解心體,應亦有其關聯,故本文最末亦期藉探究心齋所體會之心體,對於通往心齋社會實踐之要求,提供一點想法。 二、陽明:樂是心之本體 在宋明儒的諸多論題中,「尋孔顏樂處」亦是他們所關注者。陽明「樂是心之本體」的提出,可說是由此問題之討論而來。於〈答陸原靜書〉便曰: 來書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尋仲尼、顏子樂處。敢問是樂也,與七情之樂,同乎?否乎?若同,則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樂矣,何必聖賢?若別有真樂,則聖賢之遇大憂大怒大驚大懼之事,此樂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懼,是蓋終身之憂也,惡得樂?澄平生多悶,未嘗見真樂之趣,今切願尋之。」 「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每與原靜論,無非此意。而原靜尚有何道可得之問,是猶為免於「騎驢覓驢」之蔽也。 此段陸澄提出所謂孔顏之樂,與喜怒哀樂等氣發之情,是否相同?若是等同,則一般人嗜欲之滿足,就能感覺到快樂,不獨聖賢有之。若不同,則聖賢亦有憂怒驚懼之時,則樂又何在?更何況君子常懷戒懼,憂以終身,如何可樂?陸澄雖對孔顏之樂和七情之樂有同與不同之疑,然依其理解,二者乃屬同一層:若是相同固然可疑;但若是不同,憂懼與樂又似不可並存,則聖賢君子之樂有斷時。陽明即指出「樂是心之本體」,與喜怒哀樂之情不同,而心體藉情以發用而言「不外」。此「樂之心體」為人人共有,無論聖凡,唯常人不知此心之存,而自求憂苦,若一念自反,則「樂之心體」當下即是。陽明由「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暗示了此樂與喜怒哀樂之情不在同一層,既言「樂是心之本體」,則當屬超越者。 〈傳習錄〉中另則問答更清楚表現了此意: 問:「樂是心之本體,不知遇大故於哀哭時,此樂還在否?」先生曰:「須是大哭一番方樂,不哭便不樂矣,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本體未嘗有動。」(《王陽明全集.卷三 語錄三》,頁112) 問者之提問,與陸澄之疑實相類似,以為既言「樂是心之本體」,若悲痛哀哭,則樂似不存於心了。陽明便點明,所謂心之本體之樂,並非情緒表現上之哀樂,而在「此心安處」。故心之本體安於自己,順此而發,無論此情哀哭或歡快,皆是心體之樂。陽明言「雖哭」、「本體未嘗有動」便表示了七情與心體之樂乃為二層。 除了區別心體之樂與氣發之情為二層,陽明也說明了由樂來理解心體,亦不外於良知學,可說樂之根源即在於此: 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訢合和暢,原無間斷。來書謂「人之生理,本自和暢,本無不樂,但為客氣物欲攪此和暢之氣,始有間斷不樂」是也。時習者,求復此心之本體也。悅則本體漸復矣。朋來則本體之訢合和暢,充周無間。本體之訢合和暢,本來如是,初未嘗有所增也。就使無朋來而天下莫我知焉,亦未嘗有所減也。來書云「無間斷」意思亦是。聖人只是至誠無息而已,其工夫只是時習。時習之要,只是謹獨。謹獨即是致良知。良知即是樂之本體。……(《王陽明全集.與黃勉之二〉,頁194) 陽明以為,能有此樂,乃在心體毫無遮蔽,和暢明朗;若為物欲所障,此樂便間斷了,便要有復本體的工夫,進一步更要使此本體時時光明朗現。故需至誠無息,心體之樂便不間斷,工夫便是時習、謹獨,陽明將此工夫歸結為「致良知」工夫,並言「良知即是樂之本體」。由此,陽明以為如何知本體之復?在於能體會心體之悅樂;而心體之悅樂,即是由恢復擴充良知而來。故良知乃為心體之樂之根據、根源。於〈傳習錄〉陽明有同樣的表示:「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